股票公司研究正文

多长个心眼 不要轻易相信“确定性”盈利条件

股票投资的复杂性,决定了股市上很难出现“确定性”的机会,所以不能拘泥于一定要找到“确定”能盈利的股票。有些股评中一再渲染的“确定性”盈利条件,通常不是让你交会费就是让你另外付费才能看到结果,不要轻易相信。

对确定性盈利条件长个心眼
对确定性盈利条件长个心眼

本栏前几次分析了虚假确定效应的表现、影响及原因,忽略某些阶段,注重另一些阶段,把不确定事件当成确定事件的现象,只是知觉的确定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确定性。那么,在股票投资决策中到底该如何全力避免虚假确定效应的影响呢?

营销学者的研究发现,免费服务比折扣服务更吸引人,因为免费的知觉价值很高。例如,干洗店如果提出一次洗三件衣服就可以免费洗一件,其效果就要比降价25%更好。免费意味着虚假“确定”(第四件衣服百分之百可免费),降价则被认为有不确定性,但两者对人们实际收入的影响实际上是相同的。

确定效应和虚假确定效应导致了判断上的不一致。确定效应使人们更倾向于减少确定事件的可能性,而不是减少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在虚假确定效应下,人们更可能选择确定性的选项,而不会选择仅减少了不确定性的选项。从理想的角度来看,对决策者来说,在不确定条件下相同风险的减少应该具有相同的价值。例如,许多一般问题的风险从20%降到10%与从10%降到0%的减少应该具有相同的价值。但是,由于存在感知到的确定性,或者“虚假确定”对许多人都有着特殊价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选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避免风险,也是为了减少由不确定性引发的担忧。

从投资的角度,买一只股票亏损风险从20%降到10%与从10%降到0%减少的成本是大不一样的,前者远远低于后者。但若从收入成本比较,两者本该是一样的。所以,股票投资一定要考虑收入成本比,不宜盲目追求把亏损可能性降低到0。当然,要想防范火灾、空难和其他灾难性的事变,就得跳出收入成本比,应尽最大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投资决策应该避免虚假确定效应带来的偏差。当两个备选方案中出现高概率事件和确定事件时,应注重分析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不宜片面追求确定性,因为股票投资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例如,在投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备选的股票标的,在每个股票的分析报告及预测报告中,都会出现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描述,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就要把握决策的关键即风险规避还是寻求风险,并且选择好决策的参照点,尽力避免因方案描述和心理感知预期对投资决策造成的偏差性影响。而且,股票投资的复杂性,决定了股市上很难出现“确定性”的机会,所以不能拘泥于一定要找到“确定”能盈利的股票。有些股评中一再渲染的“确定性”盈利条件,通常不是让你交会费就是让你另外付费才能看到结果,不要轻易相信。

公司在激励员工时,也得考虑虚假确定效应对员工的影响。由于人们更倾向于确定性而规避不确定性及由此引发的风险和担忧,所以激励员工最好提供更为确定性的条件,而不是具有更高价值的非确定性条件:如果按期完成任务,肯定得到3000元奖金的激励效果,要比若按期完成任务可能得到5000元奖金的激励效果好。反之,在约束员工行为时,“如果迟到,将被罚款200元”要比“如果迟到,视情况而定罚款0-350元”的警示效果更好。后者常常会造成迟到者抱有侥幸心理而继续迟到。因为面对损失时,人们有可能更会选择寻求风险,而不是规避风险。

个体受虚假确定效应影响的例子太多。例如,花钱体检,更换新轮胎,安装防盗系统等。人们之所以愿意花钱购买上述“行为”,是因为上述行为可以给他们一种虚假的“确定性”。但事实上,上述行为仅仅是减少了灾难的可能性,并不能彻底消除灾难。换言之,人们在实践中,绝不能只限于“体检,更换新轮胎,安装防盗系统等”本身,被其“虚假确定”所迷惑。而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灾难的可能性。例如,体检后要根据情况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安装新轮胎和防盗系统,不能降低警惕性等。

同理,投资股票,既不能执意追求“确定”的盈利机会,又要注意尽可能更大化地寻求盈利的可能性。不能片面追求高概率、小金额的股票(例如25%的可能性盈利3000元),而忽视低概率、大金额的股票(例如20%的可能性盈利4500元)。

股票投资常常也是序列选择,要对大盘、行业板块、个股顺序判断。由此,要想在投资过程中追求尽可能大的可能性盈利,就需要实现三者的“共振”,而不能轻易被“轻大盘重个股”的股评言论所忽悠。投资股票,焉能忽略大盘、行业的概率条件而只关注个股?例如沪深股市2015年、2016年的煤炭股,因为煤炭行业的景气度,就极大影响了个股的表现。个股究竟有多少高概率的机会,非得结合大盘、行业的风险情况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建仓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