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建言 消费券发放要发挥社会资本力量
一段时间以来,数字化消费券成为各地激活消费市场的“明星工具”。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肖钢、屠光绍等5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昨日的一场线上论坛上就消费券问题建言:可以加大发放力度。从长远看,在消费券发放制度设计、资金来源、发放对象、公平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升级和完善,以更好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建议作为长期政策杠杆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170多个地市累计发放消费券达190多亿元。
支付宝数据显示,第一轮消费券的平均“杠杆效应”超过8倍。“有些地区拉动效应达到15倍,同时,消费券九成受益商家是中小型商家企业,有效拉动了量广面大的小店经营回暖。”蚂蚁金服CEO胡晓明在参加上述论坛时表示。
不可否认,短时间内消费券激活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刺激消费效果明显,也有助于缓解一些小企业困境。但眼下各方的关注点聚焦在消费券发放是不是可以长期化以及发给谁等问题上。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看来,可将消费券作为未来帮扶小店经济的长期化政策工具,同时要有制度规范。他建议,今后消费券的重点应该放在帮扶小店,这对于稳住就业和民生有非常大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投公司原副董事长屠光绍表示,政府、商家、线上平台和消费者四个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发放消费券拉动经济的目的。下一步,消费券发放时间可以更长、力度可以更大、受益面可以更广,设计上可以更完善。
对于是否长期使用,也有不同的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认为,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考虑。如,长期是多长时间,消费券的长期刺激效果如何,是否还能达到更多其他目的等。
作为消费券发放的平台方,胡晓明呼吁,要将短期的应急手段转化为长期政策杠杆,通过政府主导,平台运营,多方参与,让消费券成为下一步复工复产、拉动消费的动能。
不要仅盯着财政补贴
在第一轮消费券发放中,消费券大多由地方财政资金补贴。然而,这种由政府掏出“真金白银”、平台发放的模式是否可以持续,效果是否符合预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按照目前情况来看,要指望政府再给财政补贴有不确定性,大家不能老盯在政府财政上,财政补贴也是非常有限的。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认为,消费券发放不能瞄准财政资金,要发挥社会资本力量,再结合居民消费能力。他还指出,消费券发放操作难度还要进一步聚焦和进行研究,要注意发放对象,也要体现公平和正义,发放种类也要体现细分多样。
“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应该全面开放消费券产品和技术,行业、商家要主动利用消费券这样的创新形式吸引顾客、拉动生意。”郑秉文建议,下一阶段可以通过“单位+平台”发放、“商家补贴+平台”发放、“平台参与+平台发放”等形式进行,拉动消费。
事实上,在上一轮消费券中,也不完全是由政府财政资金补贴,也撬动了不少社会资金参与。记者也注意到,在政府消费券刺激下,不少互联网平台、商家也已行动起来,自行发放消费券,或者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