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公司研究正文

通道业务“全面叫停”? 一刀切不符合“宏观审慎”(3)

券商基子通道占比最大

自2012年以来,券商资管与基金子公司迎来快速发展的三年,彼时监管层希望激发资管积极性,提升创新能力,然而部分机构以创新名义狂飙猛进。时至今日,资管行业发展中,通道业务仍然占绝对优势。

据了解,“通道业务”大多以一对一专户及券商定向资管计划的形式出现。根据2017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基金公司一对一专户在总资产规模中占比66.02%、基金子公司为79.69%、券商定向资管72.08%。

具体而言,基金公司“一对一产品”今年一季度为2.35万亿,比2016年年末上升1.83%。基金子公司“一对一产品”规模则在2017年首次出现下滑,从2016年年底的8.21亿元至7.9亿元,下滑幅度3.78%。

“大多基金子公司以通道业务为主,当年靠政策红利做大规模,监管套利赚钱太容易;但真正做主动管理的比较少。”5月22日,华南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谈道。他表示去年以来监管层围绕基金子公司颁布一系列监管政策,通道业务收紧,净资本亦影响业务规模发展,基金子公司受政策影响较大。

而券商的定向资管计划规模,在今年一季度为16.06万亿,较2016年四季度规模上升9.38%。

具体在公司上,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通证券的主动管理规模占比较小,其今年一季度资产管理月均规模为8519.72亿元,在业内排名第四位,但其主动管理资产月均规模有910.33亿元,排在16名,占比仅为10.68%。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亦是类似情况,主动管理规模963.7亿元,总资产管理规模6187.87亿元,占比15.57%。

在主动管理规模与总资产管理规模双双第一的中信证券,主动管理占比只有33.78%。

相较来看,广发证券资管(广东)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主动管理资产月均规模达到4324.04亿元,业内排名第二,主动管理占比排位第一,达65.10%。华融证券主动管理规模以2039.74亿元排名第五,占比达到64.73%,排名第二。

此外,齐鲁证券资管、中金公司、光大证券资管的一季度主动管理资产月均规模分别为1574.93亿元、1361.77亿元、1279.47亿元,在其公司资管总规模中占比或超过50%。

资管行业转型不易

面对周五证监会“不得从事让渡管理责任”的表态,不少资管人士表示去年以来监管层对“收紧通道业务”屡有强调。“其实不是新鲜事,证监会对通道业务的表态是过往监管思路的延续,核心是提醒机构注意风险外溢,否则将严厉问责。”前述华南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解释。在他看来,目前暂不会出现“关停”通道业务的情况。

5月22日,上海一家券商资管子公司人士亦告诉记者,“我们还没有收到任何关于通道业务的正式通知,如果真要一刀切,一般会有指引或者办法来告知下一步行动。”该人士认为,此次监管层表态重在“释放信号”。

事实上,“去通道,谋转型”的大旗,早在多年前券商资管与基金子公司已经扛起。

早在2014年起,多项政策已开始“剑指”通道业务。比如券商集合资管计划的投资范围被《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其细则限定为银行间或交易所市场的标准化证券和集合类金融产品;同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将非标业务风险降到最低,通道业务的监管套利空间被收紧。2016年6月证券公司风险指标管理办法对一系列指标进行了规定,对通道业务进一步限制和压缩。

“这几年不少券商资管在主动管理方面有探索,但真正做得好的并不多。首先在专业人员匹配上不足,比如权益类资管,资管的投研实力大多比不上公募基金;投资经理的投资水平一般,牛市能挣钱,但熊市就无法体现投资能力。”5月21日,上海一家大型券商资管人士谈道。

同时他还指出,由于目前整体市场经济下行,二级市场投资环境不理想,发主动管理型产品“遇冷”,同时风险点也不少。

据了解券商资管普遍发力资产证券化、FOF/MOM、量化对冲等主动管理业务。深圳一家小型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解释,“券商做FOF/MOM主要是应对目前震荡行情,分散投资风险,同时通过与外部合作来弥补券商资管的投资短板。而资产证券化是监管层引导和支持的业务。”

然而,5月22日,北京一名券商资管人士指出,FOF/MOM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者接受程度低,仍然需要投资者教育的时间过程;此外市场环境不好,产品发行有困难。

对于未来机构的转型方向,平安证券首席分析师魏伟指出,“预计未来证券资管通道类的业务规模将呈现下降势头,但机构主动管理的投资规模则有望持续上升。在金融去杠杆和监管的趋严下,国内的投资者构成、市场风格以及上市公司的行为都会相应发生变化。在价值回归和金融机构监管加强的大环境下,再加上未来FOF和养老型基金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政策将鼓励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将资金托付于对公司基本面研究更具优势的机构投资者手中。”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