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投资项目纷纷落地 商机巨大仍需防范合作风险
时下“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我国关联最紧密的是中亚五国,他们的市场潜力与我国经济的互补性越来越为国人所知,前去投资的中国企业络绎不绝,项目纷纷落地。
“企业‘走出去’容易,但要走得长久则需付出很大努力。”被称为“中亚通”的中亚问题专家、原商务部参赞、新疆华和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传武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走出去”的企业要建立一套基于长期投资的安全体系,他给出了自己总结的安全保障四要素:充分的前期调研、完善的法律手续、必要的政府支持、优秀的商务团队。
中亚地区商机巨大
中亚五国与我国政治友好、经济互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对中国企业来说,目前商机很多,未来潜力巨大。
刘传武说,包括轻纺、家电以及新能源、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以能源为例,中亚资源丰富,除石油、天然气、铀等战略性资源要在政府层面进行引导合作外,金、银、铁、铜、煤、稀土等矿产可以有序地与当地企业或商人开展合作,有的还可以直接收购私有化的矿权。
刘传武还非常看好中亚的农业发展,认为合作空间较大。目前,除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和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外,其他农产品都没有形成规模。中亚国家对农业机械、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需求巨大。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近年来,我国通过双边援助提供了大量的农用拖拉机及配套设备,仍不能满足对方需求。吉尔吉斯斯坦还在通过我国开发银行融资购买农机、从白俄罗斯等传统渠道进口农机。
刘传武说,中亚在农业方面的优势是土地质量好,气候条件和我国新疆等相近,牧场资源原始而丰富。同时,许多农场、农庄基础设施、配套相当完善,只需增添一些新的设备便可使用。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投资建设的农业示范项目,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欢迎。因此,推动以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园区为主,包括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农机农资销售、滴灌等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培训的合作,既体现了互补性,又解决所在国的重要民生问题,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期发展。
另外,近几年,中国商品在中亚各国很受欢迎,“仅靠边贸显然是不够的。”刘传武说,建立中国优质商品展销中心,推动品牌产品“走出去”可能是必要的途径。
刘传武表示,我国一些大企业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建设综合性和专业性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各国对外资建设园区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挥我国在园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和资金方面的实力,开展以矿产品、农产品、轻纺产品、机电产品的加工和组装生产,以及科技输出与成果转化等为主的合作。目前,在白俄罗斯有一个中白两国政府共建的中白工业园、在吉尔吉斯斯坦有一个商务部支持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乌兹别克斯坦有一个温州企业建设的园区,这些园区在当地的影响都很大,效果很好。
刘传武也很看好中亚地区的房地产开发、银行保险、建材生产、大型超市建设、旅游开发、电子商务等领域,认为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总之,‘一带一路’建设是历史机遇,要抓住这一机遇,首先要研究各国与我们合作的核心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好规划,有序进入。”刘传武说。
投资环境相对较好
对于中亚国家的投资环境,刘传武认为,“总体来说,中亚国家还是不错的,而且一些国家改革力度大,发展势头蒸蒸日上。”以吉尔吉斯斯坦举例,刘传武说,该国的经济自由化程度最高,是独联体第一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无外汇管制,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即使在政局动荡时期,中国企业在该国的主要投资行为均未受到实质性影响和损害。
刘传武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投资安全环境,首先要看经济自由化程度,其次看双边关系及合作机制等。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机制非常完善,当地政府也能够给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安全保障。“但前提是,企业在当地所做的事情是合法的。”刘传武说。
此外,基于双(多)边良好关系,国家支持与中亚国家发展经贸合作的政策有较大倾斜,比如,在双边援助、上海合作组织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赠款、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成立了上合银联体和实业家委员会,又建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欧亚基金、中俄中哈投资基金等等。
刘传武建议,我国企业可以参与有关援助项目,也可以积极开展项目前期的挖掘和推进,获得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