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困债券登台亮相 纾的是谁的困?
10月26日,“18深纾01”在深交所成功簿记发行。该债券获得投资者踊跃认购,最终认购倍数达到4.6倍;最终发行规模10亿元,期限3+2年,票面利率3.97%,认购者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信托等主要债券市场投资者。深交所在发布此信息时评价到:“充分体现市场对发行纾困专项债券帮助民营上市公司化解股权质押风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认可。”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30多年来,见识过国债、企业债、金融债,还真没见过以“纾困”命名的债券。此次纾困债券的宗旨很明确,就是通过直接融资为当下矛盾比较尖锐的股权质押解困。
本期债券规模10亿元,在纾困股权质押中作用有多大呢?上周正好有股权质押的最新数据公布:到上周为止,股权质押的市值规模为4.42万亿元,其中31%左右为非流通股,可流通股为3.03万亿元。应该说,尽管质押股数额巨大,但在流通股的质押中,从总量看接近警戒线和平仓线的股票还是少数。但是,潜在风险对市场的杀伤力不可小觑,质押股从时间上和价位上是一个梯度排列的结果,一旦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可能将股市带进沟里。在近几周的股市中,投资者已经领教过了这种杀跌行情,越跌越平仓、越平仓越跌。因此,10亿元纾困债券相对于庞大的质押股,仍是杯水车薪,好在有了第一期,后面还会有N期,还有来自于保险资金组建的专项产品,都准备着接盘。可以预料,股权质押的风险将逐渐缓解。
现在的问题是,这纾困债券纾的是谁的困?目前市场似乎普遍认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被平仓打爆了,这种认识错矣,从去年开始股权质押野蛮生长,那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纷纷将手中的股票质押给金融机构,实际上早就相当于套现了,拿着巨额的资金,又以财产所有人的名义掌控着公司。这种甩锅行为“进可攻、退可守”,就算跌进平仓线,也不过是将一大堆股票筹码提前扔给金融机构,自己早就金蝉脱壳了。从这个角度看,如今纾的是金融机构的困,而这些充当冤大头的金融机构,按持有的规模排名依次为券商、银行、信托。有意思的是,券商持有的质押股的数量与券商规模成正比,而银行则相反,中小银行是股权质押接盘的主力,大银行似乎对此类业务颇为不屑一顾。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还是要远离杠杆,惹不起、躲得起,在股票操作不加杠杆的同时,还要对所持的股票仔细甄别。如果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已将手中的股票抵押给了金融机构,那还是回避为好,毕竟大股东都在准备金蝉脱壳,那你凭什么看好这家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