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俞章法:将洛阳打造成高铁装备制造基地
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俞章法在装备制造业打拼了30多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带来了支持洛阳打造高铁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议,为制造业转型升级鼓与呼。
呼吁加快高铁装备国产化
俞章法对重大装备“进口替代”颇为关注。他认为,中国高铁已成为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但在关键装备、尖端技术、特殊材料上还存在短板。“例如高铁列车部分轴承、车轮等关键部件,目前还需要进口,未来依然需要加速推进关键部件的国产化进程。”
对此,俞章法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加快高铁轴承、高铁刹车盘、高铁新材料等的国产化替代应用,实现中国高铁核心部件生产的自主化。
他还建议将洛阳打造成高铁装备制造基地,并给出了两个理由。
其一,洛阳发展高铁装备产业有基础。俞章法举例说,高铁电容器以前主要依赖进口,经过十几年的技术积累,中信重工已具备高铁电容器进口替代的能力。而对于高铁的另一关键部件高铁车轮,中信重工已就加工技术与国际企业深入对接,并在洛阳进行了轮坯样品试制。
俞章法还提到,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拥有轨道交通车辆轴承核心技术。中铝洛铜研发出铜镍硅合金材料,成为中国中铁这一材料的指定供应商。“洛阳是老工业基地,汇聚了一批大院大所大企业,在高铁轴承、高铁车轮、高铁刹车盘、高铁新材料等方面,都有与之对应的生产企业。”
其二,洛阳打造高铁装备制造基地有机会。俞章法解释称,那些已经形成产业链集群、产品可本地化生产的制造产业,基本不存在全球采购的风险,在疫情防控时期显现了较强的竞争力。
根据现有规划及建设情况,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突破4万公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将衍生出巨量的轨交装备需求。“加快高铁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洛阳有基础、有资源,关键是要加大开放合作力度,进一步整合资源,通过掌握高铁核心关键部件生产技术,不断提升高铁装备国产化率,打造高铁装备关键部件制造产业集群。”俞章法说。
高质量发展不停步
作为一家拥有6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企,中信重工曾数次面临危机。尤其是2016年,重型机械行业的下游需求不振,给公司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面对危机,俞章法带领企业“在改革创新中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打破矿山、建材等传统行业束缚,布局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领域,从“做产品”向“做产业”转变,从单纯“卖产品”向“综合服务商”转变。
在装备制造领域,着力围绕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以“核心制造+综合服务”,打造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叫响了“中信重工”品牌。
在新兴产业上,中信重工通过收购、技术合作等形式,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公司开发出特种消防机器人等50余种单品,稳居特种机器人行业第一梯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成为公司重要盈利点。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中信重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创新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准应对、精准施策,保市场订货、稳产业发展,保供应链畅通、稳连续生产,保现金流、稳企业运转,保重点项目、稳市场预期,保全面预算、谋转型发展,前4个月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新增生效订货、营销收款等七大核心指标同比实现全面增长。
对于下一步发展,俞章法表示,中信重工将进一步聚焦核心主业,强化核心制造,不断突破“卡脖子”环节,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在重大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