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打通“最后一公里”

从闽东宁德三都澳码头乘船出海,星罗棋布的渔排、穿梭不息的船只,冲淡了冬日的萧索。这片海域是我国“大黄鱼之乡”,海水养殖业发达,从业人员超过10万。因海上交易地点分散、交通不便,现金一度是养殖户与上游原料商、下游水产商之间的唯一支付方式。到收鱼高峰期,一笔交易可能高达百万元,现钞清点是个“大工程”。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普惠金融体系渐完善

这个典型的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在2014年得到解决。针对海上养殖交易特点,人民银行引导当地金融机构打造了“海上移动银行”,养殖户可以随时随地依托手机终端进行资金结算。

“一开始,只看到手机上的数字,没摸到钱,心里有点发慌。现在习惯了,温州人把钱打到我卡上,我才给货。”郑祥安告诉记者。这位从事养殖业20余年的中年人,感受到了网上转账和支付带来的便捷。

这是普惠金融发展在支付结算领域的一个缩影。“发展普惠金融”于十八届三中全会被正式提出。2015年12月,《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

记者走访闽浙两地发现,经过前期试点,普惠金融已逐步从理念走向共识、从规划走向实践、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可以预期,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普惠金融将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项重点工作,也将是填补资源配置洼地的良方。

消除“最后一公里”鸿沟

郑祥安的渔排养了40万尾大黄鱼,到码头需要开船20分钟。他告诉记者,黄鱼一般在夜里捕捞交易,以前用现金交易太麻烦,水产商去镇里排队取现,再用船把钱运来,尤其是交易量大的时候,涉及的现金有一百多万,清点都成问题。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