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开闸 或对四类港股有兴趣

保监会昨日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监管口径》(简称《监管口径》),标志着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正式开闸。目前,保险资金只能通过QDII等方式投资港股,而QDII额度相对紧张。参与沪港通试点将显著扩大保险资金投资港股的规模,有利于缓解保险资金目前面临的资产配置压力。

险资参与沪港通开闸
险资参与沪港通开闸

多家大型保险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有四类港股对追求稳定绝对收益的保险资金有明显吸引力,分别是:A+H股中有折溢价优势、稀缺优势、低估值及高股息率、类债券型个股。截至2015年末,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约360亿美元(约合2000亿元人民币),占保险业总资产比例不足2%,远低于15%的监管上限,未来提升空间较大。

缓解资产配置压力

之前屡有香港投资界人士提及“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踊跃”,其实这一表述并不准确。国内保险资管业人士向记者解释,此前保险资金一直不能参与沪港通,所谓“保险资金”只是有若干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行资管产品的方式参与沪港通,且认购的机构也来自非保险业的委外客户,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险资金。

而《监管口径》的出台,才是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开闸的标志。根据《监管口径》要求,保险机构投资港股通股票应当遵循审慎和安全原则,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配备专业人员,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

《监管口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保险机构直接开展沪港通股票投资应当具备股票投资能力,不具备股票投资能力的保险机构应委托符合条件的投资管理人开展运作;二是明确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设立的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可以投资港股通试点股票;三是明确保险机构应当将投资港股通股票的账面余额纳入权益类资产计算,并明确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沪港通股票时,在账户开立、投资交易、清算核算等环节的要求。

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此番开闸意味着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方式间接拓宽,有利于缓解保险资金当下的“资产荒”压力。

2007年和2014年,保监会先后发布《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及《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允许保险机构投资香港股票及其他发达市场权益类资产。据记者了解,在“出海”方式上,保险资金主要通过QDII、内保外贷等方式投资港股及其他发达地区资本市场。

有保险资管人士向记者直言:“目前QDII额度相对紧张,保险资金海外投资换汇出资受到一定影响,而参与沪港通试点开闸,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保险资金参与香港股市的投资方式,有利于保险机构更为灵活地选择投资标的,缓解资产配置压力,提升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