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堰塞湖”重回高位 新股积压再创新高(3)

“若剔除去年特殊情况的数据,境外市场与A股市场的差距其实没有那么大。”前述华南分析人士称,继续排队还是撤回来去寻找新的融资渠道,是企业当前必须面对的选择。“现在这种市场行情再持续一两年,企业可能就会比较积极地重新考虑,去境外或去新三板了。”除了高估值,选择在A股排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规避政策不确定性。

去年上半年,新三板转板预期较强,且战略新兴产业板也推进顺利,有不少满足上市条件的企业,在投行建议下到新三板挂牌,等待转板机制落地后“弯道超车”快速上市。当时有券商告诉本报记者,已有企业与交易所完成接洽,将争取第一批到战新板上市。显然,上述计划因为改革放缓而没能实现。“讽刺的是,到头来发现,排队IPO反而是最‘快’的捷径。”

“可以看到政策出现了明显不连贯性,短期波动性非常强。”上述华南分析师称,虽然市场已平静,但“后危机时代”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尚不稳定。在她看来,无论企业还是机构,观察市场的态度要改变,不能完全以市场化的标志来衡量市场发展。市场化方向没有改变,但是也绝不能低估政策变化的扰动性,要将政策变动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纳入分析模型。

“这几年来IPO政策反复变化,对投行业务也影响深刻。投行业务需要稳定的政策预期、明确的规则指引,这样也能进一步稳定投行与企业的角色和关系、投行与监管层的协作。”华东一家券商投行人士称,在2013年IPO重启后,投行人看到一系列可喜变化。

他认为,2015年尽管有股灾的影响,但仍然不妨碍这一年是A股市场最接近注册制的一年。在股灾期间叫停IPO之前,IPO发行已经非常顺畅和常规化。当时,发行节奏已经稳定、发行规模有明确预期。

可惜的是,股灾期间被迫叫停IPO,股灾之后,注册制的进程也再次被打回原点。“要解决IPO堰塞湖,仅加快发行也是不行的,市场承受不住就容易出问题。”前述北京券商首席分析师称,要改革,就要系统性改革。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