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开席 政策瓶颈亟待打破

随着上市银行三季报披露收官,不良资产进一步恶化的狂澜难以逆转。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截至2015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079.79亿元,较年初新增2396.44亿元,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新增量。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对于不断膨胀的不良资产市场“蛋糕”,商业银行存在广泛而迫切的化解需求。在此背景下,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近期业内人士努力探索的可行性方式。但当前仍然面临着市场主体有限、银行批量转让不良资产受制约、不良贷款估值难等桎梏,亟待政策松绑。

“不良”风险催生

不良资产证券化开席

“大行的资产质量状况直接反映了经济体的走势,目前刚走入信贷下行周期,还没有充分反应。中国银行业三大信贷损失潮:第一波是出口、商品部门,这在前期股份制银行表现明显,大部分在沿海地区,这些信贷风险敞口大;第二波是产能过剩部门,尤其是大型银行在钢铁和制造业资产质量不好,只是监管容忍和政府帮助行业再融资缓解了风险,能够在技术上延缓信贷风险,这部分风险还没有被确认;第三波在房地产相关贷款将受到信贷损失冲击,目前还没有完全展开。”标准普尔金融机构评级资深董事廖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9万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加3975亿元,增长率达57.24%。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50%,日趋接近银行业风险2%警戒线。与此同时,关注类贷款余额已经达到2.65万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加了近1万亿元,增长率达61%。

在廖强看来,未来银行业资产质量见底反弹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的暴露周期刚刚展开。如果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行,关注类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易向逾期、呆坏账等不良贷款转移,关注类贷款的持续增长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造成进一步的压力。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倒逼下,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商业银行在谋求转型的同时,也要做好与不良资产“相处”的长期准备。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可以通过清收、核销、重组、转让,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化解。

通过处置和消化快速增长的不良贷款,会对原本已经出现下滑的银行业绩造成进一步挤压。在这种背景下,资产证券化成为盘活不良资产、改善银行流动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事实上,早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发行过两单、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建设银行分别发行过一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随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随着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而浅尝辄止。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