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公司研究正文

一批互联网“新星”杀进4万亿消费金 只为那一瓢饮

近一年来,一批互联网“新星”开始跨界玩起了消费金融,使在严监管下显得有点萧瑟的消费金融市场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今年2月,滴滴金融开始涉足汽车金融和消费金融;今年7月,携程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准备进军金融领域;除了这些互联网巨头外,跨界进入消费金融的还不乏手机企业VIVO、OPPO等,都在组建消费金融团队。

互联网杀进4万亿消费金
互联网杀进4万亿消费金

无论是互联网平台还是手机企业,他们都携带着庞大的用户流量入局消费金融,试图在其中分一杯羹。然而,在电商和银行占山为王的市场里,这些新玩家能否抢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新玩家独自切入消费金融难度不小且风险很大,可能更多以流量提供的模式与行业内“地主们”进行合作;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新玩家缺乏可持续、足够成熟的消费金融场景和风控能力,真正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挑战会很大。

互联网和手机巨头入局消费金融

作为支撑消费金融发展的四个必备要素,用户、场景、数据、风控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互联网平台还是手机企业,无疑都在用户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发展很大的一笔成本。

然而,在严监管下,牌照是消费金融的敲门砖,因此各方巨头也在牌照的竞夺上摩拳擦掌。据了解,聚美优品、新浪、网易等互联网流量平台,都以申请或入股的方式拿到了网络小贷牌照,而OPPO也在华南地区申请消费金融牌照。

那么,为何在这一年间,这些手持巨大流量的平台都纷纷进军消费金融?“互联网企业发展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圈用户,用户越多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就越高,但现在发现收获的用户变现不了,这也是导致很长时间以来,互联网企业都在亏损的原因。”深圳消费金融业内人士刘先生对记者表示。

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从2016年的4367.1亿增长到4.4万亿,增长904%。只要在这庞大的市场里取一瓢饮就足够吃饱,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消费金融这一年来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金融是离钱最近的,也是最容易变现的,而在目前合规的情况下,消费金融也是最赚钱的业务。刘先生告诉记者,现金贷的负面舆情爆发以后,大家都发现这个行业的利润非常高,都想往这块业务靠拢。

或将卖用户流量变现?

尽管新进玩家满腔热血,但消费金融实际上早已是电商系和持牌系的天下。所谓电商系,即几大电商平台,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而持牌系则是拥有银行作为靠山的平台,他们往往能获取较低成本的资金,因此也被称为“银行系”,如招联金融。如此看来,新进玩家似乎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该怎么玩?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看来,流量是整个消费金融产业链条中很重要的资源,“目前行业面临着获客难和贵的问题,这些新入局者可以给行业增加新的流量。”薛洪言认为,这些新玩家可能不会单枪匹马地杀进消费金融,不会自己去放贷和承担风险,而是通过为现有玩家提供新的流量的方式来让自己变现。

“这些新玩家虽然拥有过足够大的用户量,但如果自己做消费金融未必能做好。”在刘先生看来,这些公司缺乏粘性场景,而场景又并非容易迁移和可替换的,正如BAT都无法互相侵入对方的领地,这就证明各自的场景非常坚固。因此,这些公司的用户能否转换成金融领域的有效用户,还不得而知。

此外,金融是个非常专业、门槛很高的行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决策逻辑跟传统金融完全不相同,互联网金融没有抵押物,完全靠互联网的行为数据来评估,而且需要长时间的风险和信贷周期的积累。“这意味着需要很严格的风控体系,不是简单引入一套风控模型和决策逻辑就可以的,必须根据自己的用户行为去摸索。”刘先生说。

要挖掘和深耕自己的用户

事实上,在薛洪言看来,如今入局消费金融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因为政策已经对这个行业开展了全方位的监管。此外,后续进来的都不是特别优质的场景,好的场景电商平台早就在做了。“他们只是卖流量来获取变现,这种方式是比较稳妥和安全的。”

新进玩家的进入将给行业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薛洪言认为,新入局者的加入,在流量和获客上给消费金融提供了一些机遇、带来新的流量,但目前行业正在调整的阶段,从大的方向来看,他们的入局不会对行业产生根本性的扭转。

“即使后续陆续有新入局者,但不会像前几年互金大跃进那样了,因为现在监管已经很成熟,入局也会相当谨慎,总体来看行业的发展会比较稳健,他们进来也会比较规范。”在刘先生看来,这些新玩家的入局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会给市场带来活力,从而培育消费者分期消费的意识和习惯。

无论如何,消费金融不可能再像过去几年那样疯狂发展,精细化一定是未来的趋势。这意味着,无论是谁,都要挖掘并且深耕适合自己平台的用户,并在自身场景内推出新的金融产品。“这个行业本来就不是说谁规模大谁就最厉害的,竞争的关键还在于金融科技的能力。”刘先生认为,如今消费金融的格局尚未稳定,但一定不会是一家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