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流股份:产业链延伸实现转型发展
一堆银色的粉末和一堆黑色的粉末混合后,倒入硕大的椭圆形机器中,再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形成了一块块米粒厚的中子吸收板。“别小看这板材,它可是核反应堆乏燃料处理中中子屏蔽的关键部件。”10月11日,在核能新材料生产车间,应流股份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林欣对记者说:“目前,我们是国内率先生产这种材料的企业,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
中子吸收板只是应流股份转型升级的一个产品。作为国内铸造业的龙头,公司2014年上市后,主攻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的核心零部件和核废料处理的先进材料的制造,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任务,多款航空发动机叶片等正在配套试验,将陆续投入批量生产。根据规划,未来几年,公司转型升级产品将占到整个销售收入的一半。
在公司董事长杜应流眼中,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转型发展,通过价值链延伸实现升级发展,是应流布局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金钥匙”。
做替代进口的产品
在铸造圈,应流股份几乎无人不知。“我们在国际上的名气比国内还要大。”林欣说,公司目前拥有100多家全球客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3家,如通用电气、霍尼韦尔、西门子、卡特彼勒、艾默生等都是公司的合作伙伴,目前每年海外销售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成。
有这么多海外巨头客户,并不意味着公司不重视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我们要做的就是国家急需、替代进口的产品。”林欣的口气听起来似乎有些大,但绝不是吹嘘。
2008年,核能对国人来说还很神秘时,应流股份已率先获得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并批量生产,从核电站常规岛零部件做到核岛零部件,再到核岛核一级核心部件,多个产品替代了进口。比如,主泵泵壳,是核岛主设备的核心部件,以前只有美英法等几个国家拥有制造能力且不对外转让技术,应流股份硬是通过技术攻关研发出来,打破了国外企业对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公司现在已是核一级主泵泵壳的主要生产企业,记者去调研时,公司正抓紧生产用于多个核电站项目的华龙一号、CAP1400和CAP1000等型号的主泵泵壳。
如果说核电建设中的进口替代还仅仅是铸造零部件,那核废料处理的进口替代就有了质的飞跃。应流股份研制的铝基碳化硼中子吸收材料、铅硼聚乙烯伽马射线屏蔽材料等新型高效能屏蔽材料,都在国内率先实现产品化、产业化,产品质量经过极端环境严格考核,主要性能比进口产品还优。
林欣说:“核乏燃料贮存、运输和处理技术门槛非常高,使用的高效中子屏蔽材料以前都靠进口,价格十分昂贵,我们的产品替代进口后,让价格下降了近一半。”
据介绍,我国核废料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仅某核电企业每年计提的核废料处理基金就达80亿元。“我们的中子吸收板产能目前还有限,明后年将逐步释放,以满足市场需求。”林欣表示。
在核能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后,应流股份又把目光瞄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我们主要做高温部分的涡轮叶片等核心部件。”林欣指着展厅里的几个样品对记者说,叶片大的一米长,小的三四十厘米,件件价格不菲。目前,公司某型号航空发动机叶片通过性能测试,正在配套试验中,明年有望批量生产。航空航天领域先进发动机高温合金部件等多个军民融合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高温合金叶片的市场非常巨大,而且处于金字塔的上端,公司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现在主要瞄准国内军民融合领域,并不断向其他领域和国际客户供货。
快人一步的战略
“应流之胜,胜在战略。”这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参观应流股份后的评价。
“别人还未醒来,我们已在路上。”林欣表示,公司的每一次转型和每一次升级,都做到快人一步,早3至5年布局。以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为例,公司在2010年就开始布局,恰逢“十三五”国家大力发展 “两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战略出台,公司已完成产品研发,并开始配套。
公司的前瞻性还表现在国际化的市场战略。“我们将全球行业TOP5的企业作为标杆。”林欣说,应流股份的目标是做世界一流的高端零部件制造企业,现在已有几个产品、几个系列可以成为NO.1.
航空和燃气轮机的高温合金叶片属于高端产品,国际市场一直被国外个别企业垄断。为不被上游控制,燃气轮机的生产企业多年来也在寻求和培养叶片生产企业,但始终没有突破。应流股份和其接触后,一年多就研制出定向单晶涡轮叶片,并通过对方鉴定和验收,即将批量生产。“高温合金产品每年仅美国那家企业采购的叶片就达几十亿美元,可以预料,我们进入后能分食的蛋糕有多大。”林欣乐呵呵地说。
企业国际化和产品高附加值,使应流股份避免了国内市场的低端混战。据介绍,国内市场铸钢件的销售均价一般在每吨1万元左右,而应流股份的铸钢件销售均价则达到每吨5万元,高温合金叶片的售价更是普通产品的百倍、千倍。
开放发展、国际合作同样是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公司一方面为全球37个国家的百余家客户提供高科技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全球资源,与世界顶尖人才、前沿技术、先进装备接轨,加速智能化、高端化进程。公司从德国引进的三款200马力以下小型涡轴发动机,不仅应用在公司引进的2-4座轻型直升机上,还能解决重载无人机、舰船飞行器、应急电源等动力配套问题,在行业内反响很大。
强大的科技转化能力
“三分工艺,七分手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句话依旧被应流股份视为圭臬。
中国顶尖的科研院所敢把科技成果交给应流股份转化,世界著名企业敢把高端产品交给应流股份生产,“其背后是我们在同行中扎实的基础工艺和强大的工业化生产能力。”林欣说:“再好的设备、再好的工艺,也要靠人去运用和驾驭。”
核废料处理新材料,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和化学研究所早就研发出来,并交给一家企业去生产,但6年过去,产品也没有出来。“交给应流股份后,仅仅一年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实现批量化。”林欣说。
类似的还有叶片。生产燃气轮机的全球巨头曾在中国找了一家企业进行研发,共同搞了5年,拿出的产品仍然不能满足要求。这家航空巨头找到了应流股份,应流股份仅用了18个月就生产出来,并成功通过验收。
林欣告诉记者,当前,企业之间的差距已不在设备和工艺上,这些通过钱都可以解决,但操作这些设备、驾驭这些工艺的技术人才,光靠钱就不一定能得到。
多年来,应流股份非常注重一线技术人员的培养,每年花在上面的钱都是上千万。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创办了“职工大学”,开创了全球铸造企业办大学的先例,已培养了400多人。去年,为配合企业转型升级战略,公司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办了航空制造专业班,一共有70多名学员全脱产学习3年。
“从近几年实践来看,一些经过多年高等培训的员工回到工作岗位后,手艺都有着质的提升,生产现场中的技术难题大多迎刃而解。”林欣说,铸造是一种基础工艺,正向特殊材料、高技术含量、少无加工的净成形和近净成形等高技术方向转化,市场需求量大,未来这个行业会一将难求,一些基础性人才必须自己培养才能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