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分析正文

上证50ETF波动率指数创新低 到底传递何种信号?

在正式发布逾3个月后,上证50ETF波动率指数(又称“中国波指”)昨日收盘报10.57,盘中最低触及10.31,刷新该指数发布以来新低。市场人士指出,该指数反映了投资者对于权重股指数上证50的后市预期,而指数越低则代表投资者对于未来市场预期越为稳定。

上证50ETF波动率创新低
上证50ETF波动率创新低

去年11月28日,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正式发布上证50ETF波动率指数。根据上交所此前披露的编制方案,该波动率指数基于方差互换原理,通过近月与次近月上证50ETF期权合约为基础进行编制,反映投资者对未来30天上证50ETF波动率的预期。

什么是波动率指数?为何它能反映投资者预期?据介绍,波动率指数是跟踪市场波动性的指数,一般通过标的期权的隐含波动率计算得来。以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波动率指数为例,如标的期权的隐含波动率越高,则指数相应越高。

所谓隐含波动率,可以理解成期权市场全部交易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标的股价波动率的预期值。一位市场人士表示:“简单来说,隐含波动率可以看作市场对期权合约的估值,类似于股票市盈率,即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隐含波动率越高,期权价格(即权利金)就越高。”换言之,该指数反映出投资者愿意付出多少成本去对冲投资风险。

有意思的是,波动率指数在国外也被称为恐慌指数,是市场“黑天鹅”事件的预警器。“简单来说,指数点位越高,代表投资者预期后市波动程度愈加激烈;指数点位越低,代表预期后市的走势愈加平稳。”上述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

早在1993年,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就首次推出了波动率指数。在经过2003年升级后,该指数标的从标普100变更为标普500,用于反映全市场对标普500指数未来30天波动率的预期值。

以上述美国芝加哥波动率指数为例,该指数在2008年9月初快速攀升,并在当年10月24日达到历史峰值的89.53,期间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倒闭,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大幅波动。而在去年6月,由于市场对于英国公投脱欧事件分歧较大,该指数也从当年6月初约13.5大幅上升至月末最高26.7。

从中国波指试运行期间数据来看,2015年6月至9月,在A股市场大幅波动期间,中国波指亦维持高位运行,并在2015年8月25日创下最高,指数达到66.82。二级市场上,当日上证50指数大跌7.01%,此前三个交易日累计跌幅15.31%。不过在此后的三个交易日内,市场上演“绝地反击”,多只个股打开连续跌停板后报复性反弹,上证50指数也在后三个交易日内累计大涨近13%,市场波动幅度可见一斑。

而自正式发布3个月以来,中国波指运行相对稳定,并在近期呈现下跌态势,显示投资者对未来市场波动预期趋于稳定。从二级市场上来看,截至3月9日,上证50指数较去年11月28日累计小幅下跌1.98%,区间最大振幅仅为9.05%。

中泰证券分析师马刚指出,中国波指将为进一步开发以波动率为标的的期货、期权铺平道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风险管理和波动率交易的工具。据悉,在美国,基于波动率指数的衍生产品包括期货、期权和ETF等,其中波动率指数期权成交最为活跃,已成为重要期权品种之一。

事实上,随着期权业务的持续开展及上交所的不断推广,期权的保险功能也逐渐为市场认可。上交所数据显示,2016年上证50ETF期权总成交7906.9万张,日均成交32.4万张,单日最大成交106.7万张,与2015年初上市首月的日均2.55万张,最高6.13万张相比,发展势头迅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上交所在股票期权市场发展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上证50ETF期权上市近两年来,总体上看市场运行平稳有序,规模稳步增长,功能初步彰显。同时,2017年上交所将加大市场培育和推广力度,推动增加新的股票期权交易标的,择机推出组合保证金、大宗撮合交易机制等创新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