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公司研究正文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迟迟未定 业界称需把握力度

早在一年多前就提到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迟迟未有定论,市场上关于“如何改更符合当前金融监管格局”的讨论此起彼伏。目前业界有两种声音,一是恢复由央行大一统金融监管的格局,撤销“三会”合并至央行,由央行进行统一监管;一种是合并“三会”,成立新的金融机构与央行共同监管,形成双峰管理模式。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未定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未定

有专家认为,不论哪种改革方法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金融风险,这项改革面临的难度非常大,需有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完善的过程。

双峰管理模式支持者众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金融机构业务创新与交叉融合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监管环境正发生重大变化。

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金融产品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和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综合经营趋势日趋明显,但另一方面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在不断增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加速暴露,民间借贷和互联网叠加的风险不断显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动和传染的状况在上升,这些都表明现行的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球在第二十一届资本市场论坛上指出,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机制缺陷和功能缺失,蕴含着重大的不确定性和隐忧。突出表现是,市场均衡机制难以形成,存量风险越来越大,金融效率不能优化,金融功能升级滞缓,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比较弱,系统性风险乃至金融危机出现的概率增大。

“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吴晓球指出,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但这项改革面临的难度和风险非常大,监管体系改革有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完善的过程。

当前,市场和业界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恢复由央行大一统金融监管的格局,撤销“三会”合并至央行,由央行进行统一监管;一种是合并“三会”,成立新的金融机构与央行共同监管,形成双峰管理模式。

吴晓球、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以及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均为双峰管理模式的支持者。

邵宇表示,“双峰监管”可能比较适合我国未来经济、金融发展。一方面通过宏观审慎体系,央行加上银监会管理的一些系统性重要性的银行,确保货币政策供应目标,传导渠道能够实现;另外将“一行三会”针对微观监管部分,强化成一体,共同在这些部门中去协调处理以前出现的监管盲点。

吴晓球则指出,监管架构上,保留现在的“一行三会”模式,但监管重点、监管功能要发生重大变化,由目前扁平化结构过渡到双峰模式,一峰是管理金融市场风险,包括资本不足风险和透明度不足风险;另外一峰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后者是央行的职能,前者是金融监管委员会的职能。

“监管重点应该从资本监管为主逐步转入资本监管与透明度监管并重。”吴晓球指出,监管方式应该从传统监管走向智能监管与传统监管相结合,并逐步以智能监管为主。而智能监管,就是要重视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以大数据为主的监管体系。

何时改需把握改革力度

据了解,高层当前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颇为重视,继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后,2016年再次提出“要深入研究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提法的变化暗示着高层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视和谨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指出,金融领域的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金融风险,金融领域内外相关要素的外溢性、传导性和关联度极高,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局,但目前金融监管的体制机制已经远远地滞后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现实,如果不加快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完善,不仅金融创新和发展难以持续,而且还会由于监管错位或监管不到位导致金融风险。

石建勋建议,如果从全国范围内实现一步到位的改革不仅难以达成,而且风险较大,不如在推进金融监管体系机制改革时,先理出来一个充分试错的试验田,以期对金融和实体、金融内部各要素、各类市场、金融改革各项举措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一个清晰梳理,并相应设计出合理的改革次序和改革方案,并进行充分实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最佳制度案例,再向全国推广,方能保证金融改革的平稳推进。

平安证券分析师魏伟指出,改革需把握好力度,何时改需给市场以明确预期,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应对系统重要性机构全面监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对金融机构有效早期介入和事后危机救助,在系统性风险中保护金融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