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公司研究正文

大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 华夏基金股权“迷雾”重现(2)

管理层持股悬念能否迎来转机

继前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宣布辞职后,2014年夏天,华夏另一位灵魂人物范勇宏也宣布离开华夏基金。面对一位位基金元老的相继离去,长期以来基金股权激励机制的缺失也成为公募基金“永远的痛”。

“合伙人制度是基金长青根本,合伙制保障了资金集团可以不受外部股东追求短期利益的压力,始终坚持长期投资理念,为基金投资者创造价值,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合伙人的动力,使核心员工愿意长期在公司工作。”华夏基金前总经理范勇宏在其著作《基金长青》中这样写道。

在华夏基金期间,范勇宏一直周旋于监管层与各股东方,并在多个公开场合为股权激励舆论造势,但直到两年前,他悄然作别成就他声名的华夏基金,也未能帮管理层和核心员工如愿。

在范勇宏看来,基金股权变动的现象在基金业发展史上非常普遍,而华夏基金公司更加突出一些——过去十年共经历了七任股东。他们均在获得很好的收益后,因种种原因退出,而华夏之所以一直发展至今,只因有一个很好的团队。

2010年的一天,某银行系基金新任董事长以老友身份拜访范勇宏,范开门见山就说“能不来基金就不要来了。”时至今日,这位也曾切身体会到基金股权激励缺失阵痛的董事长仍对此记忆犹新。

“作为华夏基金公司而言,多股东持股、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下降当然是最好的结果,这意味着基金公司管理层不仅有更多婆家靠山,也意味着在股东博弈中管理层的发言权更大。”一位接近华夏的人士表示。

据上述人士称,前华夏管理层在股权转让中的诉求是,向股东方争取管理层持股,但最终未果。对此,范勇宏曾表达过这样的诉求:资产管理行业是个以“人”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应该建立以人为核心,而不是以股本为核心的治理结构。

事实上,范勇宏的这一理念也得到不少基金业高管的认同。深圳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认为,公募基金本身就是一个拿业绩说话的行业,而做业绩就必须要有优秀的投研团队和优秀的基金经理,而股权激励是留住这些人的重要利器。

在上述基金总经理看来,尽管基金管理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念,但在以股权和资本说话的董事会,其建议和理念时常受制于急功近利的资本短视,这也成为基金管理人及核心投研人士频繁变更的重要原因。

2015年8月,汤晓东正式出任华夏基金总经理。随着多位创业元老渐行渐远,加之天弘逆袭致霸主地位旁落后,业内也对这位新掌舵人期望甚高,而能否早日实现股权激励也成为外界对其的重要关注点。

“汤晓东能否成为华夏基金的下一个灵魂人物,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华夏基金的股权激励进程。”一位基金业内人士称。不过,值此股权再度变更之际,一直谋求股权激励的华夏管理层能否迎来转机仍有待观察。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