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正文

“电商客服”来电退款背后 牵出团伙贩卖公民信息

今年4月份,家住河南省平舆县的张女士就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某电商平台的客服,因为张女士之前购买的童装被检测出甲醛超标,商家正在退款,然而就是这样一通电话,却让张女士莫名其妙被贷款了近4万元钱,怎么回事呢?

电话客服
电话客服

受害人张女士回忆,对方说退还的款项已经返到你支付宝账户了,你现在可以打开看一下。我当时看了,没有。她就说你加我微信,我给你说咋看。

对方在微信上说,张女士需要先从这家电商平台的贷款平台借钱,随后这笔借款将和衣服的退款一起返还。当天,张女士先后4次借款,并将借来的近4万元钱全部打入对方指定的账号。

受害人张女士介绍,他说的是他们那边在操作,如果他们那边不操作的话,这个钱一直就借不出来。他们说就相当于是他们借的,只不过是以我的身份借的这个钱,而且他当时跟我说的是这个钱也不用我还。

直到第二天早上,张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立刻报了警。警方通过对张女士提供的转账账号和微信号码进行摸排,确定这是一起隐藏在境外的电信诈骗团伙所为。

进一步侦查发现,这起电信诈骗的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非法贩卖公民信息和银行卡的庞大网络,并锁定了70多个倒卖公民信息银行卡的QQ群,确定了226名参与买卖公民信息和银行卡的犯罪嫌疑人。

警方随即于今年8月分赴上海、安徽、湖南、宁夏等地,抓捕了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共查获银行卡488张,个人身份证信息2万多条。目前,公安部已经通知各地公安机关,正在对剩余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协查抓捕。

引诱个人办卡 公民信息层层加价遭贩卖

据警方调查,这些涉案的银行卡和公民信息都是成套收购、出售的,里面不仅包括开卡人的身份信息、与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卡、U盾等物品,有些还包括微信和支付宝账号密码。那么上万条的公民个人信息又是如何流入犯罪团伙手中的呢?

据嫌疑人交待,这些银行卡,都是有人自己开卡后,以200元到500元不等的价格自愿出售的。而没有固定收入的务工人员,是出售这些银行卡和个人信息的主要来源。

犯罪嫌疑人史某表示,我接触到的一般都是劳务市场的,无业游民,就是没钱花的,或者打零工的。你告诉他办银行卡,一张200块钱,这么一说,他肯定乐意。

另外,一些没有固定收入的在校学生,也是出售自己银行卡和个人信息的主要群体。

学生周某告诉记者,他说公司用。怎么用我们没问那么多,他说他公司用,他自己也办。我说你用这个卡用多长时间,他说用两三个月。说两三个月你们自己就可以注销了。

结果学生周某感觉到时间差不多了就去注销了,一注销银行通知说是诈骗。每天的流水也很大,有时候进出几十万。

警方调查,这些银行卡和公民信息流入收卡人手中后,经过层层加价,最终会被诈骗、洗钱等犯罪团伙大批收购。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刑侦大队大队长李刚告诉记者,就是在群里明目张胆的就说我出手一套四和一套六,一套四有身份证、U盾、银行卡、手机卡。一套六在这四样的基础上又加了两个,微信号和QQ号。

犯罪嫌疑人张某表示,可以加国外的群,国外的华人群,就有博彩公司需要卡的,它就会联系你,你在里面跟他聊天。往国外卖一开始是1500(一套),后来3500(一套)。

培训机构员工泄露万余条个人信息 获刑4年

也许您还会说,我从来没出售过自己的个人信息,为什么我刚买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来了?刚买车,就有人推销保险,有的甚至连名字,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这些人是怎么知道我们的个人信息的呢?

今天,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就开庭审理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而泄露你的信息的人竟然是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

从2011年起,为培训机构招生的何某,开始通过网络收集公民个人信息,他通过加入网上“猎头QQ群”等方式,非法购买、交换、收受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据。

公诉人表示,经鉴定,涉案计算机硬盘内提取出公民个人信息相关数据936万余条,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间,被告人何某通过微信与他人交换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据,经鉴定,何某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一万余条,以交换的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1258条。

何某电脑内的数据涵盖面广,信息详细:其中包括众多公司的内部通讯录,除了详细记录客户的姓名、所属部门,手机号等信息外,公民身份证号码、家庭详细住址、甚至银行存款信息、房产信息、健康生理等隐私也在其中,据统计,其中属于公民个人财产、通信内容等敏感信息100万多条,涉及公民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6万多条。

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何某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被告人何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牟芳菲表示,从事相关的工作,一定不要有这种说猎奇心态,就是说我看到别人这个信息,我收集一下,这个是可能会触犯法律的。更不能说以此说自己想谋利,给其他人提供。那么你这个提供的行为够了这个数量标准,那就可能会触犯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