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正文

多家银行金融科技赋能 银行业“二次创业”

几乎是在一夕之间,所有的银行都意识到了发力零售业务的必要性。其中,消费金融则是最主要的抓手。

银行
银行

“在消费金融领域,银行的传统获客经验已经失灵,不仅效率相对较低,而且成本较高,多数银行现在需要在该领域‘二次创业’,借助大数据整合资源再出发”,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对记者感慨市场变化之迅猛。

据本报记者了解,“金融科技+”如今成为众多中小银行寻求获客的首要选择。

消费金融最具张力

9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不过,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

事实上,在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出口自然难以领衔;投资基建与地方财政、宏观调控等举措关联度较大,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速出现了趋势性下滑;而内需性消费目前最具张力,其剔除处于严格调控中的房地产业影响后的金融杠杆率,可以说处于较低水平,也有着相当大的发展前景。

有研究显示,从消费信贷余额占GDP比重看,中国仅占12%,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20%的平均水平。随着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提升,国内消费金融发展潜力得到释放,消费金融将再现蓝海市场。更重要的是,消费的另一端连接着的是生产,其对于促进产业升级、提振实体经济的作用是非常直观且可预期的。

大数据“加持”信贷服务

金融促进消费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都有了,那么问题来了,金融机构应该如何真正抵达客户,尤其是抵达适格客户,实现实体经济所需要、监管所寻求的“合理的杠杆水平”?

在消费金融和信贷方面,传统银行确实有经验,但其实是传统经验。日前,某股份制银行副行长对记者谈起彼时经历的拓展“TOC”的消费金融业务(办理信用卡)的艰辛过程,“扫楼、扫街我们都做过,去敲每一家的门进行陌生拜访,通过送各种的礼物劝说对方填写资料申请信用卡”。

此后,传统银行业的消费金融从“杀生”走向“杀熟”,客户朋友圈的推荐一度成为商业银行所着力推动的重点,甚至于每次苹果手机新机刚发布,随后就会立即看到“推荐XX位朋友成功办卡,可获赠苹果新款手机”的推介。

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从无到有再到规模快速扩张阶段,上述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无疑十分有效。但是,随着市场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客群范围以肉眼可视的速度减少,“杀生”、“杀熟”都不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快速而有效的流量。

接下来问题又来了,高质量客户究竟在哪?谁能帮助商业银行真正找到客户并了解客群的需求?答案毫无疑问是大数据。于是,这里应该请出的就是“金融科技”。

在11月1日的百度世界大会度小满智能金融论坛上,被李彦宏称为“百度AI战略率先毕业的业务”的度小满首次公布业务数据。其中,“度小满+银行”的数据最为震撼。

度小满金融CEO朱光介绍,“过去两年,我们联合了50多家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满足百度用户的金融需求,累计放款已经超过2500亿元,累计帮助金融机构获得利息收入超过50亿元,共同服务小微企业主达700万户,其中2018年以来,累计放款额已经超过1700亿元。”

如果你以为度小满是获得“锦鲤加持”,才取得上述成绩,那么你就高看度小满的幸运指数,低估了其业务空间了。

实际上,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百度生态内拥有丰富的场景,每天有数亿用户在百度搜索出国旅游、装修、租房、教育培训、3C产品等消费信息,以及大量小微企业经营方面的查询信息,从中产生大量的金融需求。据了解,目前,度小满金融提供的信贷服务,所满足的金融需求,尚不足百度生态内的1%。

在“实体经济有刚需”和“家里有大数据矿”的双重宠溺下,度小满还是保持了金融科技公司以及“程序猿们”一贯的冷静,选择了技术输出和赋能商业银行的道路。

据度小满金融技术负责人许冬亮介绍,度小满的风险防控技术贯穿到消费金融价值链的全链条,找到优质客户仅仅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步。具体来看,在大数据风控方面,度小满可在权威征信数据基础上,将风险区分度提升15%;在客户经营方面,可随时掌握用户需求和市场供给,实时有效地调额调价,调控风险敞口;在提升效率方面,智能机器人在电销申请阶段的召回率,已经接近人工水平,但成本仅是人工的1%。

目前,度小满金融已经与500多家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达成合作,其中包括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南京银行、百信银行、济宁银行、温州银行等机构。

对于“BAT”三巨头谁更能在消费金融市场独占鳌头的问题,朱光认为,中国的金融、世界的金融都是极大的“赛道”,关于金融的生意和故事不可能一家机构做完、讲完,“实际上,BAT拥有的数据存在差异性。金融实际上是在解决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各有各的平台、用户、数据、场景,各有各的竞争力。但我觉得未来科技输出会向头部平台聚焦,因为大平台有客户、有场景、有流量,还有技术”。

事实上,在消费金融领域来说,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的力量或许刚刚开始显现,其力量在未来还可能呈现几何级的增长。

中信证券前瞻研究团队首席分析师许英博此前在分享对于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看法时曾表示,“将来,来自B端、工业端、产业端的数据以及来自于生活端、物联网、车联网等等的数据量之大将会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