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正文

“相互保”还是有点颠覆因子的 有两个亮点

或许用不了多久,就像当年让人瞠目结舌的“余额宝”一样,“相互保”也会让许多人为之震动一下。

相互保
相互保

当年,“余额宝”初出茅庐之时,许多人显然没太把它当回事,这也可以理解,原本就是老百姓钱包角落“被遗忘”的几个钢镚儿,即使被凑在一起,也不过是一堆“钢镚儿”,哪里入得了金融专才的法眼。不过,现实的打脸速度很快,而且打脸的力度也足够大,于是,被“余额宝”打醒的金融专才们,也群起效仿,倒把整个行业的面貌搞得就为之一振。

前些日子,“支付宝”又搞出个名曰“相互保”的大病互助性质的保险产品,产品上线2天,居然就“吸粉”130万。虽然公司的人对此比较低调,反复强调“相互保”仅仅是一个补充选择,主要针对的是缺乏商业健康保险保障的人群,并不能替代现有的重疾险产品,但不可否认,相对于传统保险产品,“相互保”的基因里,还是很有点颠覆性的,这和当年的“余额宝”倒颇有相似之处。

据公司介绍,只要“芝麻分”达到650分的“及格线”,60岁以下的“蚂蚁会员”就能无需交费参加“相互保”,获得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100种大病保障,生病时可一次性获得30万或10万元的保障金。当参保者中有人患病需要赔付时,其他的参保者才参与保障金的分摊。根据全国的重疾发生率,参保者一年的分摊费用大约在100-200元之间。

虽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60岁以上的易病人群还暂时无法得到保障,比如,30万或10万的保障金,相对大病治疗的花费而言,还是有点儿偏少,比如,参保者信用风险的管控,多多少少还有点让人不太放心……但相较于铺天盖地的传统保险产品,“相互保”还是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

“相互保”最大的亮点——或者说最具颠覆性之处——大致有两个,其一,这是一个基于参保者个人信用自觉、辅之以公司的信用管理和参保者共同信用监督的“共建、共有、共享”的保险产品;其二,缴费后置,在降低参保者成本的同时,使参保者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更加透明,这进一步夯实了两者之间的合作基础,使双方的合作更健康,更有可持续性。

许多年前,类似“相互保”的互助组织,曾经普遍存在,虽然这种基于熟人关系、规模不大的“互助组”,互助的能力现在看来实在不高,但相较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组员”突遭窘迫之时,多多少少还是能发挥一些救急作用的。不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流动性的极度增加,熟人社会的“崩塌”,这种“互助组”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很难再发挥“互助”的作用;尤其随着商业保险的高速发展,这种“小儿科”的东西,当然就更难引起人们的兴趣。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大数据和“AI”技术的日渐全面而深入地参与,一个全新的“熟人社会”的构建,又成为可能。这就为“相互保”这类产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仅仅准备好这个基础,还不足以促动其诞生,传统保险产品的故步自封、传统保险公司的自高自傲,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的“太LOW”,才是“相互保”这类产品能够临世,最重要的“助攻”,正如传统出租车公司“助攻”了“滴滴”们的诞生、传统银行“助攻”了“支付宝”的诞生、传统短信“助攻”了微信的诞生一样。

从这个角度看,“相互保”的颠覆因子,说强大也好,说可怕也罢,或许,还真的能把传统保险市场搅动出一些生气来,使保险的本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再次主角化,使保险公司回归其本原。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平民化”,现代社会、现代人当然也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贵族;就此而言,高入云端、华美伟岸的保险大楼,恐怕并非千千万万投保人所愿见。

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像当年让人瞠目结舌的“余额宝”一样,“相互保”也会让许多人为之震动一下,对一个“老大”行业而言,这样的震动,哪怕就一下,也是足够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