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正文

110家房企存货增长4300亿 部分城市库存不足

房地产行业出现了新的变化,房企存货持续增长,110家房企存货增长4300亿。此前房企响应国家号召,一直去库存,这一番长期操作带动了房地产市场销售业绩的增长。但是随着去库存进程接近尾声,部分城市库存不足了,多地纷纷出台调控措施。下面,一起来看看详细消息。

房企存货增长
房企存货增长

根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末,110家A股上市房企的存货为4.7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00亿,增幅约为9%。其中,大中型房企的存货规模有明显提升。

在城市层面,作为昔日去库存“重镇”的呼和浩特,近日发文强调“全面停止去库存调控措施”。长春也于8月29日发布通知,取消棚改项目货币化安置购房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棚改项目新建一定数量的回迁安置住房。这些措施均反映出部分城市库存不足的现状。

经过两年的去库存进程,楼市整体库存规模出现大幅下降。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房企和地方政府都开始意识到这一变化。分析人士认为,补库存进程的开启,意味着一个新的市场周期开始酝酿。不同的是,在经过严厉调控之后,如今市场各方都已趋于冷静。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54428万平方米。不仅创下近48个月的新低,与最高点时(超过7亿平方米)相比,下降了近3成。

其中,住宅待售面积仅为26869万平方米。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认为,这一规模仅相当于2017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18.6%。“换句话说,按待售面积计算,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只有2.2个月。”

欧阳捷说,就全国整体来看,商品住宅去库存策略需要调整并且正在调整为补库存了。

在始于2015年末的这轮“去库存”中,棚改货币化安置也是重要手段。就在长春取消棚改货币化安置之前,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已经撰文指出这一问题。

王玉玲的文章发表在《中国金融》上,文章称,“从H省79个市、县目前商品住房平均消化周期的情况看,已不存在去库存压力。2018年5月末,79个市、县中,平均消化周期低于12个月的城市有73个,高于12个月的只剩下6个,且几乎都在偏远山区。”她还建议,货币化安置作为本轮去库存的一种手段,其任务已基本终结,应考虑适时退出。

房企是此轮去库存进程的最大受益者。2016年和2017年,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多数上市房企也实现了销售业绩的大幅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也有所提升。

但一个相悖在于,在行业的库存规模下滑的同时,上市房企的存货规模却在增长。

根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110家A股上市房企的存货为4.7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00亿,增幅约为9%。与2016年末的水平相比,增幅约为28%。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种反差并不矛盾。国家统计局以“待售面积”作为库存的统计口径,意指已竣工但未销售的部分。而A股的“存货”指标,既包括土地储备,也包括已开工和竣工未售部分。因口径不同,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但这也侧面反映出房企补库存的积极性很高。

但他同时表示,上市房企的存货水平能否反映出行业现状还有待商榷。因为上市房企多为行业里的头部企业,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头部房企实现规模和市占率的提高并不意外。

事实上,在纳入统计的110家A股房企中,分化现象已经存在。截至今年上半年,有45家房企的存货规模低于去年年末的水平,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