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需要靠“六个钱包” 那么谁给他们养老呢?
最近,经济学家樊纲在电视节目上提出“六个钱包买房”说法,遭到网友一片嘘声。所谓六个钱包,是指夫妻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积蓄。准确地说,这是12个长辈。
年轻人买一套房,竟然要打12个长辈的主意,中国城市的房子真是牵动无数人。其实这个说法过于理想化,全国范围内能够满足条件的家庭极少。首先,许多年轻人到谈婚论嫁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已经不在了。其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即使还在,他们也基本都有其他的子女,其他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毕竟那个年代还没有独生子女政策。
即便你足够“幸运”,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有你一个孙辈,你对象也和你一样“幸运”。那么,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的终身积蓄在房价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世上最大的笑话莫过于,拿上个世纪的工资买现在的房子。纵然他们慷慨解囊,谁好意思伸手拿?这不仅是孝与不孝的问题,而是养老与买房的两难问题。今天“六个钱包”买了房,明天还有几个钱包养老呢?
有人说,樊纲的话被断章取义了。我看了完整的节目视频,的确有一点,樊纲在“六个钱包买房”之前还说了,如果工作还不稳定,可以先租房。他还加了前提“如果六个钱包都起作用的话”,也就是并不是鼓励每个年轻人都去打长辈的主意。但“六个钱包”的说法确实是他明明白白提出来的,不是传播者附会的。
在高房价面前焦虑不安的年轻人,不买“六个钱包”的账,是因为他们原本对经济学家抱有其他的期望。他们期望经济学家可以对房价畸高的不合理现状建言献策,而不是教自己啃老。因为啃老并没有什么操作上的技术难度,只需要磨练一下脸部的角质层。
当然,“六个钱包”论并没有什么“险恶用心”,它只是房地产市场长盛不衰的“先上车”理论的最新变种。“先上车”理论认为,房价永远涨,而且房价上涨速度永远快于收入上涨速度,因而先上车肯定比后上车有利,所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车。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二十年绝大多数时间绝大多数地方,“先上车”理论都是正确的。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上车早而得利的人,也有一些没有及时上车而懊恼悔恨的人。在市场的教育作用下,不择手段凑首付买房俨然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买房成了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国情教育课。事情甚至演变为:对一个人好,就劝他买房;想害一个人,就劝他相信房地产有泡沫。
但是我们同样要认清,“先上车”理论只是一种被动适应的生存智慧,它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当下,比房价更牢固的或许是人们对房价的非理性信仰。作为经济学家、公众人物,本不应该火上浇油。
蹊跷的是,不到三年前,樊纲对年轻人买房还是另外一个态度。在2015年的一个电视节目上,有年轻人提问,自己是应该拿父母的钱买房,还是投资自己出国留学?樊纲是这样回答的:“你还要父母给你付首付,我们的父母真是太好了……作为教授我很有感触,国外那些人上研究生啊,博士生啊,都是自己挣钱的。自己要打工的,父母不给钱的,如果父母现在给你出钱,你现在不要买房,你要努力奋斗,才能够回报父母。”
我们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但我还是更喜欢鼓励年轻人努力奋斗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