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正文

理财别掉进这些“坑” 存款签名要看仔细(3)

而近日,信托也撞上了“飞单”。

据报道,2014年11月和2015年2月,经平安信托子公司—平安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理财经理推荐,30名投资者分别购买了两款名为“光华上智·平安信托1号资产管理计划”(下称光华上智1号)和“光华上智·平安信托3号资产管理计划”(下称光华上智3号)的产品。根据投资者反映,销售人员曾承诺两款产品均为保本保息产品,年利率为11%,有充分的担保物,并已通过平安信托的风控流程审批。

然而事实上,这两款产品均出现不小亏损:光华上智1号跌幅为62.5%,光华上智3号亏损达80%,涉及金额1.21亿元。

尽管两款产品确有在基金业协会备案,但是否“系出名门”却要打个问号。平安信托认为,这30位投资者购买的只是光华上智的私募产品,而非平安信托产品,即所谓的“飞单”。但无奈之处在于,投资者对于产品性质、资金去向、风险等级等重要事项并不清楚,仅是单方面听信了平安财富相关理财经理的推介,以及出于对平安“招牌”的信赖。

与“冒牌银行”、虚假“理财产品”相比,“飞单”的识别难度更大一些。因为销售人员本来就是金融机构的正规从业者,但营销的产品并非“正牌货”。

对此,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另外,投资者本身要提高风险意识,落实到行动上还是要看清合同条款。以银行“飞单”为例,这类产品虽然包装不错,收益诱人,但合同上不会有银行印章。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都有一个唯一的产品编码,而“飞单”产品则不具备,投资者可以凭这个编码查询到相关产品信息。

另一方面,若被要求向银行外的其他个人或第三方公司转账、汇款,就要提高警惕,并注意查看业务办理回执中的汇款账户明细。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反映,必要时,可向监管部门投诉。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