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正文

理财投资小心“十面埋伏” 理财经理专业支招(2)

首先,充分了解产品的设计及销售机构综合实力。在购买前,了解该产品是否有详细产品说明书、资金的投向以及销售产品的人员是否有专业资质等。

其次,从产品存续时间和当前市场基准利率等方面综合测评销售机构的产品风险等级。以中国银行为例,从产品存续时间来看,搏·弈系列、稳富系列产品都是销售了多年的理财产品,有着良好的市场口碑。同时,她建议客户要充分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配合理财经理对自己进行风险评估测试并尊重自己的测试结果。

此外,细心的黄家月还发现在平时接触过程中,存在客户丢失产品购买单据的情况,据此建议客户要妥善保管产品购买单据,“一旦出现问题这是维权的可靠依据。”

黄家月说能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去帮助更多的人,尤其是老人,并与之成为朋友,是作为一名理财经理最大的快乐。

银行理财经理不只是一个“销售员”

中国银行北京四方新区支行理财经理 杨雯婷

杨雯婷,中国银行北京四方新区支行理财经理。金融理财师(AFP),九年银行从业经验,具有基金、保险代理、期货、黄金交易员等多项专业从业资格。她真诚待人、有责任心,优秀的个人特质使杨雯婷深得客户信赖,并屡获殊荣,包括中国银行总行级“奥运金融服务先进个人”、“优秀客户经理”、北京分行“精英理财经理”等称号。

她告诉笔者多年从事理财经理最大的困惑是,“一些客户投资时单纯地比较收益,不去考虑风险,认为理财经理的讲解就是在推销产品,从而将理财经理拒之千里。”而最大的快乐则是“通过自己真诚的服务和专业的知识,为客户合理配置资产并实现保值增值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

客户陷入追高陷阱 理财经理化险为夷

在这个全民理财的时代,你原本以为自己多了选择与机会,但是,后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在投资的道路上看到更多的是陷阱。

2013年某月,客户王女士带着一份合同心急火燎地找到杨雯婷,称其老父亲用养老钱买了个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24%,不知风险如何。“我当时一听这个利率就直觉有问题,再仔细看合同,除了产品年化收益率24%十分醒目外,破绽还真不少。”她说合同上只是简单写了主要投资贵金属,其余部分投资实业,合同中并没有看到具体投资项目、规模大小、风险揭示、风险担保等重要信息。

为帮王女士分析上述产品的风险,杨雯婷把中国银行当时在售的一款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打印出来进行比较,通过合同条款、市场形势、风险分析多方面进行分析,王女士方才恍然大悟,后带着自己的父亲几经周折去该公司要回本金,这才化险为夷。

客户被骗入险境 理财经理竭诚尽智

那些听起来像是天上掉馅饼的投资往往就是陷阱。而当笔者听闻竟然还有人对八十多岁老人行骗,非常震惊,这些人的行为简直丧心病狂。

社会报道中曾有一则案例,张大爷,八十多岁,曾通过购买某金融产品而结交一名业务员。2014年6月,该业务员从原公司离职后谎称跳槽到某财富管理机构工作,向张大爷推荐理财产品,一年期,年化收益13%,利息按约定日期分五次支付(投资当月支付一次,之后每三个月支付一次),到期还本。张大爷信以为真,并同意购买。该销售人员遂到张大爷家中,通过POS终端刷走张大爷银行卡资金5万元,与张大爷签署了事先盖好章的投资合同。由于该业务员与张大爷熟识,又加上张大爷年龄较大,防备心弱,并没有产生怀疑。据了解,产品存续期间,前三次收益都按约定时间转入张大爷账户,但今年3月起再无收益到账,张大爷联系销售人员也是音信全无。

杨雯婷就此案例分析:“对理财产品及其发售公司的了解越多,误入‘陷阱’的可能性就越低,在购买前应尽量收集相关信息,产品说明书尤其要看仔细,购买时应选择正规的、信誉良好的机构,并理性面对销售人员。”

做理财,到底如何控制风险?答案很简单:专业,自然也少不了类似杨雯婷这样的专业人士帮忙。

以上述第一个案例里的王女士为例,“2014年8月,客户电话告知我幸亏当时听从了我的建议,否则可能已经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杨雯婷说“王女士在我的建议下把那笔追回的资金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买了中国银行的短期保本理财产品,以备不时之需;一部分购买了中国银行代销的保本型基金产品,获得了稳定可观的收益。”

杨雯婷告诉笔者“作为中国银行的一员我很自豪,助推中国银行成为首都最好的银行也一直是我们每一位中国银行员工的愿望。”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