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正文

张维迎谈货币扩张与经济危机(5)

5、货币扩张如何导致经济危机?

要理解过多的货币如何导致经济危机,就要理解生产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社会的总产品可以分为中间产品(资本品)和最终消费品。现代社会的生产是一个迂回生产过程,中间品的生产是最终消费品生产的迂回,是未来消费品增加的源泉。给定技术和生产率的条件下,这两大类产品之间的比例,从根本上说,是由人们在现在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偏好决定的。当拥有一定的个人收入时,人们就会将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即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进行分配。这一分配非常重要,它决定我们经常说的贴现率,也就是自然利率。重视未来的人会将收入更多的留给未来,这就构成了投资资金的来源,决定了中间品的生产规模。如果人们不重视未来,只重视现在,那储蓄将不复存在,投资也将无从谈起。这一点也意味着,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未来的消费,而不是为了增加当前的GDP。可惜这个基本的常识经常被政府决策者忘记,他们投资是为了生产当年的GDP,结果是大量无意义的投资。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流毒。

在市场经济中,储蓄人与投资人通常并不是同一类人。特别是,储蓄主要来自家庭,而投资决策是企业家做出的。那么,我们应该凭借什么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换并实现二者的平衡呢?货币(和信贷)。正是通过货币的转移,社会实现了从储蓄到实际投资的转化。而货币在把储蓄转化投资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货币利率。这里我们也要理解货币利率和实际利率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政府垄断货币的情况下,货币利率受政府控制,可以由政府改变。但真实利率,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利率,则是老百姓行为产生的结果。现实中,如果货币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发生差异,经济的误导与扭曲就会发生。

货币利率是企业家制定投资决策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是否投资,而且影响投资规模的大小。一般来说,利率越低,投资的规模就越大。而货币利率的高低与货币的数量直接相关。事实上,货币当局要么通过扩大货币量来降低利率的,要么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规模。

企业家进行一项资本品的投资,要在几年之后才会看到投资的效果,因此这里存在着很大的猜测空间。给定货币量不变,如果消费者的偏好发生了变化,愿意更多的储蓄,利率就会降低,而利率的降低会引起企业家加大上游的投资,更多的资源流向上游产业,实现储蓄到实际投资的转化。因为越接近上游的产业,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加大上游的投资就会使生产过程的链条拉长,这在本质上就会使使得分工更细,未来的生产更有效率。在调整过程中,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下游产品的价格下降,经济逐步达到新的均衡。由于上游投资的增加提高了消费品的生产效率,生产出更多的消费产品,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在货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般价格水平不仅不会上升,而且会有所下降,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危机不会发生。

现在我们来讨论,如果居民的真实储蓄没有增加,政府人为降低利率和扩大货币供应时,经济将如何作出反应。此时,可供投资的货币资金增加了,资金成本也更低,诱使企业家增加中间品的生产,扩大投资规模,开始建设新厂房、升级设备、进行原材料的开发。上游产业靠什么来吸引生产要素呢?还是靠价格。此时,原材料价格和资本品的价格上涨,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转入上游产业。比如网络泡沫时期,众多MBA毕业的学生成批地进入IT行业,原因是这个行业的相对价格有所提升,吸引力也随之加大,结果导致整体工资水平的上升。这些行业的股票价格也会上涨,进一步诱使更多的资本投入这些行业。它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但真实的储蓄并没有增加,消费需求会增加,消费品价格随之上升。这个时候,下游产业开始与上游争夺资源和生产要素。因为消费品工业需求的旺盛,会促使工资的提升,以将上游的资源成功吸引过来,上游开始被挤压。这时候利率也开始上升。这样,对上游而言,原本认为有利可图的投资变得无利可图了,原来的投资在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况下不得不停止,银行贷款无法再收回来,资金普遍短缺,紧接着出现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而这又必然导致收入的降低,并且这一效应最终又会转移到下游消费品行业。全面危机爆发,所有企业家都发现犯错误了!

危机发生后,如何没有政府干预,调整将自发开始。虽然价格普遍下降,名义工资向下降调整,但消费品价格相对上升,生产要素重新向消费品行业转移,经济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