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谈货币扩张与经济危机(3)
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谬误
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看来,要理解危机,必须对上述三个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但实际情况是,现在所有的政府宏观经济决策都建立在凯恩斯的分析框架基础上,而这一框架在现实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前面所说的波动并不是某一种产品的波动,而是几乎所有市场同时波动,尽管幅度不同。什么因素可以导致这种普遍的波动,而不是单个产品或产业的波动呢?只能是货币的波动。任何经济波动,或者说所有产品价格的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都由货币造成。当然,对企业界人士来说,理解货币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即使在学界,对货币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意见。
其次,我们要把握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经济是一个结构、一个价值链条,由不同的产业和产品构成,而不是单一的产品。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宏观决策的问题所在。现在,我们的宏观决策都建立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而凯恩斯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经济由单一的产品组成,这个产品就是“GDP”。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所谓的经济循环,就是家庭提供生产要素,以工资、分红的形式获得收入(GDP);企业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GDP)再卖给要素所有者,用于家庭消费,或进行投资。从需求的角度,GDP被分解为消费、投资加净出口,即所谓的“三架马车”。按照这个理论,经济萧条是总需求不足导致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增加总需求。比如,在一个经济中,第一年,消费60,投资35,净出口5;第二年,投资减少了15,净出口下降了5。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把国内消费由60增加到80,这个经济马上就恢复了。这是大错特错。实际上GDP=消费+投资+净出口,只是一个恒等式,而不是一个理论。第一个经济和第二个经济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他们在总量上是相等的。居民增加消费,我们的钢材生产能力的过剩问题能解决吗?水泥生产过剩问题能够解决吗?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现在面临的都是结构的问题,而不是投资不够了就增加消费,消费不够了就想办法出口。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乏对生产结构的真正理解。我们中国出口给外国人的东西,未必就是我们中国人能够消费的东西。中国是生产假发最多的国家,有多少人能够消耗这些假发呢?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按照这一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有贸易盈余,对外贸易对GDP贡献就为正;如果进口大于出口,有贸易赤字,国际贸易对GDP贡献就为负。如果出口与进口相等,国际对GDP的贡献就等于0。所以,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是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毫不奇怪,当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导经济政策的时候,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就会盛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