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正文

美的10亿理财被骗 美的是如何跳入陷阱的呢?

股城网注:据报道,去年3月,美的10亿理财被骗,遭遇“萝卜章”、“假行长”。29日,美的集团对此回应称,目前案件正在侦查中,预计整体损失可控,不存在信披违规事项。

美的10亿理财被骗
美的10亿理财被骗

正深陷与格力的专利官司的美的又遭遇“后院起火”。

6月29日,美的集团正式回应“遭遇10亿元理财骗局”的传闻,称美的集团下属合肥美的冰箱公司于2016年3月购买了理财信托产品,规模10亿元,于2016年5月发现该委托理财事项存在诈骗风险。目前案件侦查正在有序进行,进展顺利,主要涉案人员正在或已抓捕归案,公司已收回部分委托理财资金,冻结和查扣了大部分涉案资金或资产,预计整体损失可控。

新京报记者梳理年报发现,自2013年起,美的每年都会花费大额资金来投入到理财产品。新京报记者根据美的集团年度报告统计发现,美的集团在2013年至2016年4年间,累计买入2292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累计收益达37.85亿元。

被曝遭遇“萝卜章”、“假行长”

根据财经媒体《网易清流工作室》6月29日消息,美的集团下属合肥美的冰箱公司去年3月遭遇到了一场为其量身定做的理财骗局。

据报道,去年美的金融中心安徽分部的负责人李某,向其大学同学透露“美的理财业务最重要的要求是要有银行兜底”。随后上述这位大学同学辗转通过一位证券公司的投资经理,向李某介绍了一个7亿元的理财项目。美的经过实地风险调查后购买了一份7亿元名为“财通资产-创赢1号单一客户专项资管计划”的理财项目,美的的7亿元理财资金,由“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出具兜底函,借道上海财通和渤海信托,最终流向3家借款公司。

据报道,放款后2个多月,2016年5月,美的方面发现,无论是银行兜底函、行长盖章,还是资金流向的3家公司授信资料,均为伪造,上面盖的公章也是非法私刻的。负责接待的“客户经理”陈某亦为假冒,而陈某等人用以接待美的方面的办公室,则实际上是农行成都武侯支行一位路姓副行长的“行长办公室”。

市值数千亿的上市公司美的集团,竟被“萝卜章”骗走十亿元理财资金,一时间引发市场对其风控水平的质疑。据报道,有人曾对业务中作出“本笔投资的主债权相当于没有担保措施,我们唯一的保障在于农行出具的承诺函,该风险请予以特别注意”的提示,但决策者均以“美的集团此前曾有过多次类似操作”为由,认为“风险相对可控”并批示了“同意”。

被骗一年后发布消息,是否信披违规

在被骗一年且经媒体披露后,美的集团6月29日才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证实受骗消息,美的集团在这次事件中信息披露是否合规?

对于信息披露问题,美的集团方面回应,“鉴于该诈骗事项预计的损失金额有限,在信息披露及会计处理上,公司遵循了相关法规及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存在违规事项。”

一位券商告诉新京报记者,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发生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涉及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期审计净资产绝对值1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500万元,上市公司应该及时披露。

数据显示,美的集团2015年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492亿元,没有触及披露要求。

银行进行兜底承诺并不合规

记者梳理美的年报发现,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等方面的投资,但是遇到较高风险的投资并产生损失后,依然会尽量避免对此类产品进行投资。

此外,美的集团在2014年、2016年均发布过《委托理财管理制度》,那么,美的又是如何跳入陷阱的呢?

据报道,美的当时购买理财产品时,子公司美的金融中心安徽分部的负责人李某向其大学同学透露“美的理财业务最重要的要求是要有银行兜底”。这让其一步步进入了陷阱。

那么银行进行兜底承诺,又合法合规吗?

对此,对外经贸金融学院副院长邹亚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银行为信托客户出具“兜底函”的行为并不合规,美的集团在这方面的操作存在瑕疵。以往多次类似操作遇到的是真的理财,当时有可能银行出于维护客户关系考虑,但是并不合规。

记者就美的集团风控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致电美的,电话无人接听。

美的集团在6月29日上午的对外声明中称,公司已对现存委托理财产品进行了全面核查,未发现存在类似的问题,将完善公司内控制度及内控体系建设。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