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正文

多家国有银行进入校园贷 业界看法不一

股城网注:多家国有银行进入校园贷,监管部门支持银行进校园,也体现了监管层对校园消费金融市场用户需求、社会价值的认可。不过,业界看法不一。

国有银行进入校园贷
国有银行进入校园贷

近日,随着多家国有银行宣称回归校园贷款业务,这个被“裸条”、高利贷等“玩坏”的行业,看似又回归了正常。

近日,中国银行推出“中银E贷·校园贷”,可为高校学生量身打造小额信用循环贷款。据了解,考虑到学生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中行的校园贷推出了中长期贷款,初期最长可达12个月,未来延长至3至6年,覆盖了毕业后入职阶段,贷款金额最高8000元。

而在中行之前,建行广东省分行也对外宣布推出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给予在校学生1000元到5万元的授信额度。目前年利率按5.6%执行。

对于银行进入校园贷市场,业界看法不一。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年银行业也曾以信用卡的形式进军校园,但最终由于部分学生负债过重出现恶性事件,而被银监会叫停。

不过,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今年全国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表示“校园贷要开正门”,被业内视为为银行系“正规军”进军“校园贷”定下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有银行集体挺进校园贷不同的是,曾经在校园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日益减少。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共有47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不少知名的校园贷平台纷纷转型到了白领市场。

而面对传统金融业的回归,与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退出,起家于校园贷业务的乐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乐见中行、建行等更多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进入校园金融领域,监管部门支持银行进校园,也体现了监管层对校园消费金融市场用户需求、社会价值的认可。

“用高压态势把不合规的放贷主体清除出校园市场,让银行与市场化的优质消费金融主体共同服务,只是终结校园贷乱象的第一步。”乐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呼吁行业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避免“多头借贷”引发的行业风险,保证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不少互联网金融校园贷平台向北京晨报记者表示,校园贷市场的骗贷行为较多,不少学生对于借贷行为的认识不够,这是导致校园贷市场坏账过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京报快评:商业银行来了,校园贷该如何打开“正门”?

“武汉女大学生裸贷5000元滚成26万元”、“厦门大二女生不堪还债压力宾馆内自杀”……在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断制造校园“裸贷”案之后,最近来自银行的正规军表示,将进入这个有需求没供给导致金融乱象的市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相继推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校园贷产品。

在银监会最近召开的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就对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正在研究如何让银行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贷款服务,“把正门打开”。

2009年,银监会一纸“禁止向未满18岁学生发放信用卡”的通告,让所有银行“一刀切”地关闭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此番建行、中行进军校园贷,意味着校园贷市场即将打开正门。

1.大学生需求应被尊重,市场应被正视

之前的“一刀切”,是因为在面对连续几起学生消费信贷恶性案件之后采取的临时措施。但是经过这近十年的发展,学生对于消费信贷的需求显然并没有因为供给的阻断而消失。相反,这部分需求被部分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发现并利用。

可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持续的供给空白,导致监管也处于空白状态,这进一步给了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乘之机。很显然,如果继续一刀切“禁止金融进入校园”,继续试图幻想把金融关在校园之外,改变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实,只会形成掩耳盗铃的现实恶果。

这些年,无论是金融还是房地产,太多的案例证明,堵不如疏才应该是政策调控在微观经济领域里遇到问题时应有的方向。

正规金融机构进入校园,不仅仅是良币驱逐劣币那么简单,它们更重要的使命,是把这一事实上存在的金融需求市场,纳入正规的金融市场监管轨道上来;是协助学校推进理财教育财商教育,让大学生形成基本的理财和风险判断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

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信用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军。理性消费和创业资金需求是大学生群体的合理金融诉求,这应当被尊重,也是正规金融机构完全可以进入的市场。

2.可借鉴助学贷款的模式和思路

其实,在助学贷款上许多金融机构已经与学校形成了良性的合作,只是这一部分的市场覆盖率,在需求面前还显得极度匮乏。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数量已超过3700万,同年国开行为250万贫困生发放了160亿元的助学贷款,覆盖人群占比仅为6.7%。

在消费市场的拓展上,商业银行的参与,完全可以参考借鉴此前助学贷款的模式和思路。

在美国,联邦政府、私人贷款机构、网贷平台共同搭建了一套成熟的多元化学生消费信贷体系。这个体系是支撑和推动学生贷款持续扩张并稳健服务的重要机制。而且这个体系与学生个人的信用体系相打通,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较为重要的消费金融保障。

当然,对于这些首先试水的金融机构来说,也应当有可为不可为的界限明确。在消费信贷的方向引导以及风控设置上,面向学生的信贷体系应当和一般情况有所区分。

大学生尽管大多数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收入主要依赖家庭的供给,他们的消费承受能力有限。

更为重要的是,处于校园中的他们判断能力也依然还是有限的,面对新奇产品的诱惑,他们甚至会有不考虑承受能力的购买消费欲望,如何在消费信贷的类别上进行限制,也是考验金融产品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