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红小麦发酵多日 像样监管几乎不存在
事件暴露出对代储库的监管难题,这无疑是亟待攻克的。“代储库”当然不是“问题库”的代名词,但是感受不到监管威力的代储库,一定出问题。
在“中储粮发红小麦事件”发酵多日之后,官方通报终于发出。
通报称:3月21日晚,有媒体发布“中储粮代储库发红小麦销往面粉厂”的视频和新闻报道后,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责成郑州市粮食局、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驻工作组,立即全部查封了疑似有问题的成品粮、原粮及其制品。
从这一文本里不难看出,虽然通报发得不算快,但官方行动还是挺快的。
公众疑虑的是,发红小麦到底有没有“毒”,问题小麦何以能混入面粉厂,这中间到底是哪个环节“霉”掉了?
通报这样回应了公众的关切:原粮样品经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验,未检出黄曲霉素B1、玉米赤霉稀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稀酮,色泽气味正常,不完善粒超标(需要说明的是不完善粒是具有使用价值的颗粒),部分样品热损伤粒和霉变粒超标;面粉样品经河南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检验,全部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科学的检测,无法不让人相信。官方的坚定语气,也不由人质疑。然而,专家认为,小麦由于储存不当,受潮之后会发红,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产生呕吐毒素等有害物质。可发红的小麦入库后,检测居然只是部分样品霉变粒超标,而面粉样品全部符合有关标准要求,似乎一颗老鼠屎——哦不,是无数颗老鼠屎居然没有坏了一锅粥,这不科学啊。
巧合、侥幸?还是这只是一时表现?谁来消除长期的隐患?
公众需要获得深度的解释和更多的核心信息。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面粉样品达到要求,也不可能降低此案的恶劣“成色”。而事后的全方位控制,恰恰说明,平日里是没有这些动作的,像样的监管几乎不存在。
多名粮食界专家、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食药监执法人员均称,如果小麦里含有发红的颗粒,这批小麦必须先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只有检验合格,才能加工为面粉。可接收这批含有红籽小麦的郑州博大面粉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员告诉新闻媒体,这批小麦里红籽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十几,按标准不能使用,但经领导签字后收下。
如此草率,如此任性,让人领教了“一支笔”的霸道。而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输送,也值得追问。
公安机关已对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控制调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和市粮食局、食药监局也对直接责任人进行了追究,以粮食质量为重点的大排查也已经展开,可多起问题粮事件的处置“历史”说明,事后的严厉查处是必要的,但不能流于运动战,而是应该在制度的框架内,实现全程监管。
财新网披露,由于在托市收购中,中储粮自己的直属库无法满足庞大的收储需求,启用了大量的代储库。
此次,出事的就是代储库。事件暴露出对代储库的监管难题,这无疑是亟待攻克的。
“代储库”当然不是“问题库”的代名词,但是感受不到监管威力的代储库,一定出问题。
附相关回应
郑州通报“中储粮发红小麦事件”:控制调查3责任人
3月21日晚,有媒体发布“中储粮代储库发红小麦销往面粉厂”的视频和新闻报道后,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责成郑州市粮食局、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驻工作组,进驻郑州航空港区龙港粮油收购有限公司和郑州博大面粉有限公司;在国家粮食局督导组和省粮食局、省食药监局的指导下,立即全部查封了疑似有问题的成品粮、原粮及其制品。
经查实:一是售粮人石彦明受郑州航空港区龙港粮油收购公司法人代表石武强的委托借壳参与竞拍,自拍自卖,借用河南镇平林雪面粉有限公司名义拍得龙港公司代储的11、12仓的小麦1491吨,已售出1269.84吨,账面库余221.26吨,实际库存约90吨,亏库131.26吨;该公司除11号仓、12号仓外其他仓房的小麦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没有类似问题。
二是查清了售出粮食的去向。主要流向博大面粉、中粮(郑州)公司、海嘉食品、许昌、河北省隆尧县、及中牟县2个个体户。
三是经抽样化验,检验结果为:原粮样品经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验,未检出黄曲霉素B1、玉米赤霉稀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稀酮,色泽气味正常,不完善粒超标(需要说明的是不完善粒是具有使用价值的颗粒),部分样品热损伤粒和霉变粒超标;面粉样品经河南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检验,全部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目前,一是公安机关对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控制调查;二是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和市粮食局、食药监局对直接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对相关企业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三是为了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对涉事原粮及其加工的成品粮全部予以封存,进行定向监督销售到指定的饲料加工企业或工业用粮转化企业,确保不进入口粮市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部署安排了以粮食质量为重点的大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