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正文

养老金悄然入股市 投资方向引人关注

股城网注:养老金悄然入股市。目前,已有1370亿元资金到账并开始投资。多位机构人士认为,养老金入市长期将利好A股市场,亏损可能性不大。

养老金悄然入股市
养老金悄然入股市

养老金已悄然进入股市。在4月25日举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卢爱红介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工作正有序推进。截至3月底,北京、上海、河南、湖北、广西、云南、陕西等7个省(区、市)政府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署了委托投资合同,合同总金额是3600亿元,其中的1370亿元资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其他资金将按合同约定分年、分批到位。

从试点到立法,再到实施,养老金入市的步伐走得相当稳健。而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表现良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逐步增加,股票市场容量稳定在50万亿元以上,债券市场也达到全球第二的市场容量,养老金此时入市可谓正当其时。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养老金入市需要经历探讨、审批、市场成熟等过程,分别对应的主体是学者、政府和股民。现在我们各个方面的建设上应该具备了条件,所以这个时候入市比较合适。”

在过去,中国养老基金只存在国有银行或者购买国债。现在,养老金入市可以有效实现保值增值。对于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人社部表示,将加强监管,全力确保养老基金安全。尽管首批资金规模不及市场预期,但考虑到这是养老金首次投资股票,这已经是巨大的推动,并打开了数千亿养老金入市的大门。首批资金悄然入市,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养老钱,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

参照社保基金运作

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还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安全性问题。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了两部分资金,最大一部分是全国社保基金,主要由财政拨款形成,规模超过了16000亿元人民币;第二部分规模比较小,是养老保险基金阶段性结余。此次七省、市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合约,即是委托管理第二部分资金。在实际运营中,进入股市的基金规模和时点不是由社保基金理事会来直接操作的,而是根据社保基金的运营经验,由授权受托的市场机构来具体运作,而证券市场对投资有着严格的规定。

在李大霄看来,经过14年社保基金管理市场的培育,中国已经有成熟的基金管理团队负责养老金的运营。如果一些基金公司做不好,可能会失去运营资格。李大霄指出,做不好的概率肯定是存在的,所以社保基金理事会每年对基金公司排名,作出评估和筛选,效益好的基金公司会获得较多份额,管理不善的机构逐渐淘汰。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各地养老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进行投资,而两者在投资目的上有较强趋同性,社保基金目前的投资方向可能就是以后养老金的投资方向。

去年年底社保理事会就养老金运营招标,具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证券投资管理经验或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经验的机构全部提交了申请。最后,共评选出4家托管行和21家投资管理机构作为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博时基金等国内知名银行和基金公司。同时,相关配套政策,比如信息披露、绩效考核等政策制度,也将陆续出台。

此前社保基金会表示,地方委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会逐批委托社保基金会受托管理,第一批委托的资金与第一批评选的投资管理机构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亏损可能性不大

2012年,作为第一批养老金入市试点省份,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委托全国社保基金会投资运营1000亿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资金。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广东省实现累计投资收益314.27亿元。总体上来看,全国社保基金成立14年来,实现了资金的保值增值,年均投资收益率8.13%,高于同期的通货膨胀率。

无论是现实的形势,还是社保基金的历史经验,都决定了养老金必须加快入市的步伐。

2009-2014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为2.2%、2.0%、2.5%、2.6%、2.4%、2.9%,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上是持续处于贬值的状态。

据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透露,仅私募股权投资就给社保基金在历史上带来了年化10%以上的回报率。

李大霄认为,同样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社保基金过往10年的收益率是9.17%,比不入市的养老金运营效率要高。但是往后不能以这个收益率来要求养老金收益率,因为市场不同于往日。对于养老金来说,稳定运行的A股市场,更有利于其选择合适的入市时间点。

社保基金理事会如何制定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策略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表示:“(养老金)委托有期限,因此波动率就不能大,收益率也相对比较低。养老保险基金受托这部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要求95%以上的概率当年不发生亏损,所以配置的股票比例比较低。委托的期限也就五年,五年时间内如果某一年有大的亏损,五年就不可能平衡,所以投资得就比较保守。”

在监管方面,社保基金理事会也要求参与管理的基金公司在深入分析宏观经济、市场变化和各类资产的长期趋势,把握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资产配置计划、年度战术资产配置计划、季度执行计划的资产配置体系。

同时,2015年出台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也明确养老金限于境内投资,主要包括三大类产品,即银行存款类产品、债券类产品、股票和基金类产品。在各类产品的投资比例上,管理办法都有严格的限制。总的原则是风险低的比例较高,风险高的比例较低。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盈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全国社保基金收益率高的原因与其运营第一年收益率非常高有关系。其次,全国社保基金是可以做境外投资的,这是它获利的重要因素。

与资本市场互惠互利

早在2015年,人社部强调,养老金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实现保值增值,因此托市、救市不是基金的功能和责任。

不过,多位机构人士认为,养老金入市长期将利好A股市场,有利于引导市场的价值投资,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社保基金以及企业年金相比,养老金的收益水平长期处于低位,甚至无法实现基本的保值增值目标。当前,资本市场规模大,流动性比较好,而且资本市场比较缺乏长期资本。养老金跟资本市场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是很好的配搭。

李大霄认为,养老金入市将利好A股。首先当前A股蓝筹股属于价值“洼地”,入市成本比较低;其次养老金作为长期资金,能够改变买卖双方的力量对比,买方力量的强大会使市场更规范,对股东文化的培育有好处;再次,有利于改变投资理念,减少炒垃圾股和题材股的行为。

国金证券此前发布研报认为,养老金入市利好市场的长期发展,对安全性及增值保值的要求高,养老金的入市资金首批规模不大,有利于中长期发展。第一批入市的养老金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对于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及流动性的三个原则要求比较高。餐饮旅游板块作为防御属性较强的价格板块,受到养老金青睐的可能性较大;从资金的投资需求角度来看,养老金比较侧重于低价的绩优蓝筹股,消费品市场的配置将成为重点。

相关新闻:

经济日报:全国养老金整体盈余夸大某些地区亏空不理性

最近,有媒体报道,养老保险基金已动用累计结余来“保发放”,养老金支出亮起“黄灯”,引发部分公众的养老焦虑。人社部对此以“2017年一季度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突破4万亿元”的数据,证明目前养老金运行情况良好。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类似“养老金是不是发不出来了”的疑问出现。2012年,某研究机构“养老金缺口将高达18.3万亿元”的观点把大家吓了一跳;2014年,“剔除财政补贴,一半省份养老保险亏空”的消息流传甚广。有关“数以万亿计养老空账”的专家观点,更是一直没有中断过。近年来,从养老金并轨、延迟退休到养老金入市、社保费率下调……任何一次风吹草动,都在触动社会关于养老金话题的敏感神经。一方面反映了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对自身利益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众日益放大的养老焦虑。

养老金真的入不敷出了吗?从全国看,2017年一季度,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9708亿元,同比增长25.4%,基金支出8085亿元,同比增长22.9%,累计结余突破4万亿元。养老保险基金收大于支,基金累计结余持续增加,保障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并无问题。

部分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是不是“洪水猛兽”?2015年,陕西、青海、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六地职工养老保险当期确实收不抵支,但片面夸大某些地区的养老基金亏空,不去分析整体盈余等情况,是不理性的。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逐年提高。为解决统筹地区间的不平衡,我国正在研究提高统筹层次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发挥养老保险“互助共济”的作用。退一步讲,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即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也会给予补贴,百姓所担心的“养老金无法发放”不会出现。

当然,仅仅回应这些问题还不够。当前,社会的养老焦虑主要来自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达8.92亿,谈到养老金话题,人人都能议论几句。老龄化加剧、家庭变小,个人和社会养老压力加大等现实,是每个人的切身感受。但是,养老保险时间跨度长、精算复杂、转轨时期制度变化大,所涉及的问题之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不能止于发布当期“收大于支”的数据,并作出“养老金当前发放没问题”的保证,还要有效回应“未得利益”的关切,让百姓知道自己的“养老钱”交在哪里、经营状况、出现缺口如何应对等。

养老保险制度讲求灵活性和包容性,从筹资机制到待遇给付都要有合理的安排。从长远看,要彻底打消社会长期存在的养老焦虑,需要尽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实现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保制度,让各方达成共识。一方面,既要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力度,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余缺、分散风险;另一方面,也要完善社保基金精算工作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只有现在未雨绸缪,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早作打算,才能真正让百姓对社保制度更充满信心,充分享受改革红利。(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