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正文

论文造假产业链曝光 107篇医学论文被退稿

近日,德国著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宣布将撤回发表在《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上的107篇论文。根据该声明,这107篇论文发表于2012年至2016年之间,全部来自中国,撤回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

论文造假产业链曝光
论文造假产业链曝光

这条声明很快在国内网络上引起关注,107篇论文的作者(多为医生与医学工作者)与工作单位被媒体一一列出、公布于众。与此同时,中国科协对此事回应称,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论文造假产业链曝光
论文造假产业链曝光

施普林格方则解释,这次撤稿正是一次内部严格审查的结果。一时间,对各方的声讨不绝于耳,“学术造假”、“各方推卸责任”的评论充斥于网络。事实究竟是怎样?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的是假造同行评议的作者,审核把关不严的学术期刊,还是对国内学术造假监管不够的中国科协?

可以肯定的是,“学术造假”四个字远不能概括此次的撤稿事件。被撤稿医生为何称“也是受害者”?代发论文这样一个黑灰产业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被撤的论文全来自《肿瘤生物学》?又为何医学论文成为了重灾区?

同行评审流程遭到破坏

4月20日,德国著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称将撤回发表在《肿瘤生物学》上的107篇论文。这是否意味着这些论文出现了剽窃和造假?“不是,并不是剽窃的问题,而是同行评审流程遭到了破坏”,此次撤稿事件调查组成员之一、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Peter Butler)在接受记者邮件采访中称。

在这一事件中,同行评议是指在作者投稿之后,由刊物主编或编辑邀请具有专业知识或造诣的学者,评议论文的学术和文字质量,提出意见和判定,主编按评议结果决定是否在本刊发表。

不同的是,在此次撤稿事件中,出现了由作者推荐同行评议人的情况。彼得·巴特勒(Peter But-ler)介绍,由作者推荐同行评审人是许多期刊认可的做法。本次被撤回的案例中,作者提交的评审人建议中,使用了评审人的真实姓名,但假冒了评审人电子邮件地址,这让编辑以为文章发送给了真正的评审人。

“我们与真正的评审人进行了调查和沟通,他们确认并没有对论文做过评审。”巴特勒告诉记者。然而,蹊跷的不仅仅是评审人的邮箱地址。记者一一查阅论文发现,被撤回的107篇论文中,除了3篇共4个作者外,其余作者的邮箱地址都为后缀为126、163、sina等商业邮箱地址。

再查阅同样发布在这一期刊上,没有发现违规操作问题的合格中国医学领域论文,会发现多数作者的邮箱后缀为机构邮箱,如edu为后缀的大学邮箱地址,或以ac为后缀的国家实验室邮箱地址。

由于工作邮箱通常都为本人常用的邮箱,且无法伪造,因此被撤文章的作者几乎都为商业邮箱地址,这意味着一直与出版方联系的可能并非作者本人,而是第三方机构。

科协也提及了第三方机构的存在。科协表示,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施普林格则表示,有一定证据表明,提供所谓语言编辑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在操纵评审流程上发挥了作用。“第三方机构”究竟是什么?他们在事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医生也是受害者

“我要发文章的时候,就让他们润色语言,润色完语言感觉还挺不错,做得挺专业的。”一名本次被撤稿的医生匿名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一切都开始于论文润色。据介绍,由于在国外刊发论文需撰写英文论文,很多作者在完稿后都会请人润色语言和学术规范,这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非常常见。“论文润色”的盈利机构随之迅速发展,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