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回收委外资金 信用债抛压需密切关注
股城网注:监管高压之下,部分银行回收委外资金。有业内人士开始担忧市场是否会出现委外赎回潮,甚至造成“踩踏”。不过也有人士持有不同的看法。
过去两周疾风骤雨般降临的监管风暴,让银行在收缩委外业务方面加快了速度。4月19日,有券商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确已有国有大行开始赎回委外资金,这让昔日备受银行委外资金“滋润”的很多券商和基金感到“受伤”。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委外业务的扩张可能已经行至拐点,但对于券商和基金来说,也是倒逼它们推动主动管理业务的一次契机。
部分银行开始回收委外资金
4月19日早间,有消息称,在监管层连发出7道文件且重点点名银行理财和同业业务的背景下,近期银行委外赎回得比较厉害,连续两个交易日债市均有大额卖盘出现,且不仅是一些风格激进的中小银行出于收缩同业理财的需求要赎回委外,一些压力不大的国有大行也迫于成本压力压缩委外规模。
随后,北京商报记者从一位券商人士处证实,确已有国有大行开始赎回委外资金。对于资金成本承压的说法,另一家券商的交易员表示,从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明显收紧后,该机构融资融券的成本就在不断走高,加上近期监管层的多道文件,“负债荒”的形势愈演愈烈,即资金来源遇到困难,负债价格上升。
同样面临危机的还有公募基金。格上理财分析师杨晓晴介绍,受监管要求,银行为平衡表内外资产,委外这一投资渠道便会受限压缩,公募基金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资金的赎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市场的波动,基金收益的稳定性也受到了挑战。
之所以券商和基金会如此“受伤”,是因为二者都是前两年委外业务粗放式扩张中的资金“宠儿”。来自申万宏源的最新测算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国内广义非银资管业务规模出现了急速增长。2014年总规模为58.8万亿元,2015年猛增至89.2万亿元,截至2016年末时,则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达到114.2万亿元。
被瞄准的委外
然而今非昔比,对于曾颇为依赖委外业务的非银机构来说,这些资金现在成了“带刺的玫瑰”。
过去两周,在银监会接连下发的多份指导文件中,46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到,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属于理财空转套利的范畴,银行机构需对此进行自查。
在之后发布的7号文《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中,银监会再次强调要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增强现场检查针对性,促进各监管部门的监管协同,重点加大对同业、投资、理财等业务的监管力度,切实防止监管套利。
同业之间的委外操作如何套利?有机构人士指出,银行发展委外业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银行资产端收益太低,无法满足收益需要,机构想要留住委托资金,不断给出高收益。但目前市场好的资产有限,为了提高收益,机构便下沉信用资质、增加杠杆,甚至出现资金空转的现象。
此外,机构之间互相拆借资金,有时也是为了补充资金的流动性。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对北京商报记者举例称,比如面对考核,有银行流动性一时不够充足,可能会找到券商拆借,反之亦然。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互相给一些优惠利率或者高息,都能临时渡过难关。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进一步表示,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几年金融创新加快,包括银行理财、同业业务等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个别金融机构的趋利行为,也是利用在一些业务创新方面监管的不统一,进行产品和业务的监管套利。
委外规模扩张行至拐点
监管的阴云之下,有业内人士开始担忧市场是否会出现委外赎回潮,甚至造成“踩踏”。不过也有人士持有不同的看法。
一家机构的首席宏观研究员认为,大额赎回暂时不会发生。从一季度震荡走势来看,债券资产回报率并不是很高,如果亏损规模不大,银行还能自己扛下来,但集中赎回,大规模的亏损怎么办?“银行可能还是会硬扛着,在委外规模、同业负债规模里折中选择,将一些有收益的、浮亏小的赎回,仍用同业存单维持着大部分仍有较高浮亏的存量委外。”该研究员说道。
还有基金公司的经理也同样提到产品的浮亏问题,该经理表示,存量的委外产品多数还没有到期,且部分产品已经在近期债市的调整中处于浮亏状态,预计遭遇大量赎回的可能性不大。
但有一点几乎已是业内的共识,即新增的委外资金预计将大幅收缩。
中信建投宏观分析师王洋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从监管的力度和趋势来看,委外业务基本上已经行至拐点。对于非银机构来说,拿到银行的委外资金,做的大多都是通道业务,监管的思路就是压缩通道业务,所以对非银机构的冲击还会持续。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也认为,将来整个金融业的纯通道业务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压缩。
这也并非完全是个坏消息。王剑辉进一步表示,此前不少券商就已开始主动缩减和委外相关的业务规模,更多地投入到主动性投资管理的产品中。“券商曾在通道业务中产生过度竞争,风险因素也相对上升,而且资管产品大多数是刚兑的,一旦风险显现,作为参与方的券商也难辞其咎,所以有的券商已经在慢慢退出这块领域。”在王剑辉看来,本次监管层对委外业务的肃清,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推动券商进一步朝着经营的主业方向回归。
信用债抛压需密切关注
对于委外投资因监管收紧而可能引发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委外产品绝大多数均投资于债券、非标等广义固定收益市场,随着委外投资的持续收缩,债券市场将持续面临较大规模的抛售压力。同时,考虑到近几年来大量中小型商业银行纷纷通过发行同业存单等同业业务进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且负债成本一直处于偏高水平,并导致大量委外投资被投向于高收益的信用债品种,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信用债市场可能大概率遭遇退潮式抛压。
业内人士介绍,金融机构在委外投资到期回收时,一般会采用两种回收方式:一是资产变现返还,二是资产原状返还。不过,后者占比相对较少。在2015年以来的委外投资大爆发中,商业银行通过短期限的同业业务,进行加杠杆、期限错配的监管套利十分盛行,当前仅同业存单的存量规模就高达约7.9万亿元。考虑到同业存单作为一种特殊的债券品种,需要到期还本付息,投资的委托方为避免兑付违约,势必要求委外投资产品进行变现返还,而这显然会加重以信用债为代表的固收类产品抛售压力。
上海一位券商资管部门负责人表示,最近半个月左右已经明显感受到部分商业银行委外产品到期赎回的压力。近期同业存单供给减少,并没有在供求关系上间接增加高收益信用债的二级市场需求。考虑到最近几天债券市场走弱,未来委外和同业的监管不排除有进一步收紧的可能,其所管理的产品,仍在着力减持交易流动性还未大幅下降的信用债品种。
对于委外投资规模收缩可能对信用债等高收益品种的潜在冲击,市场也并非一概悲观。于广南认为,现阶段对于委外投资监管的收紧,以及同业存单等同业业务出现的期限错配风险,尚不必过度悲观。对于委外投资的收缩进程,目前银监会给出两个相对宽容的自查和整改问责的时间窗口,相关政策目前也只是以通知的形式下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政策的“缓释”基调。在此背景下,如果未来信用债市场因政策冲击过大而出现类似2013年年中“钱荒”的行情,反而可能是较好的交易和配置时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本轮委外投资监管收紧和金融去杠杆可能溢出的其他利空影响,目前市场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表达出谨慎观点。近期,海通证券、中金公司等机构指出,金融系统内部去杠杆和信用收缩的大幅推进,可能逐步引发货币总量和实体经济信用的收缩,其对资本市场整体的压制作用,仍需投资者保持密切关注。
小知识:银行委外资金
委外业务的主要参与者为商业银行,另有保险、财务公司等机构少量参与。以银行为例,开展委外业务就是其将自营资金或理财资金委托给基金、券商、信托和私募等公司投资的新模式;也有部分中小银行的委外业务以投资顾问方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