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热点 正文

在大漠荒原遇见绿水青山 走出由绿变富的产业之路

自“十三五”以来,山西省右玉县每年以10万亩以上的规模推进造林绿化,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成为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在大漠荒原遇见绿水青山,把“不毛之地”变成“赛上绿洲”,具体情况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大漠荒原
大漠荒原

清明节过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马头山村植树造林大户李云生又开启了一年的忙碌。这座一万五千亩的荒山,经过持续不断地栽树、补种,如今已经树木葱茏。右玉可是荒凉的沙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林木绿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积达76%。

1949年,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后,进行了近4个月的全县徒步考察。在县委工作会议上,全县达成共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70多年来,右玉人民坚持绿化信念,靠着苦干、实干的精神,不畏艰辛地种下一棵一棵树,造下一片一片林。在这片290多万亩的土地上,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很多年前,右玉人面对的困境是,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面对黄沙威胁,1956年,右玉县组织干部群众向黄沙洼“宣战”。除了坚持不懈,还要与黄沙斗智斗勇。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发展,植树复绿的“路线图”也在顺应当下实际不断更新。据介绍,近年来,针对干旱、多风、少雨、建设难度大的实际,右玉县将科技支撑贯穿于林业建设的全过程。

在多年的荒漠化治理中,右玉把握塞北高寒风沙地区植树造林的特点和规律,走出了一条科学的生态建设之路。在位于山西右玉的山西献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动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持续忙碌着,见证着沙棘果成为“致富果”的惊喜变身。而曾经,如何由“绿”变“富”,是摆在右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现在不少农户还开始扩大种植沙棘,沙棘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农户继续参与到绿化中去。

不只是沙棘产业,如今的右玉已经形成拥有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和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绿色产业体系。而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右玉还建成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沙洼国家沙漠公园、南山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观光旅游景区,大力发展起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森林文化旅游产业。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沙化严重地区,到宜居宜业宜游的山西唯一的全县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生态质量的持续改善,增强了右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让右玉人民拥抱了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