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正文

蚂蚁金服更名蚂蚁科技 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创造价值

“蚂蚁还是那个蚂蚁。”这是蚂蚁针对支付宝母公司启用新名称“蚂蚁集团”的最新回应。

6月22日,市场消息称,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的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蚂蚁集团
蚂蚁集团

上述字眼变化,最关键之处在于——去“金融”,变“科技”。尽管蚂蚁在回应中强调技术初心,但其低调的更名举动,在近几年互联网巨头(BATJ)所谓“去金融化”趋势中,仍被市场部分解读为互联网金融浪潮的终结。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这是大势所趋,但不是去金融化,只是更突出科技属性,并不会因此削弱金融业务。

“蚂蚁还是那个蚂蚁”

对于更名,蚂蚁在回应中说:“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超级明星企业,不想成为“大象”的蚂蚁,仍然成了巨无霸——业务涉及支付、银行、消费信贷、保险、基金、征信、评级、金融云、数据库等。最新一轮融资后,市场对其估值超过1500亿美元,其最重要的板块——支付宝用户数超过12亿。

数字化升级,是蚂蚁今年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刚刚结束的陆家嘴论坛上,蚂蚁掌舵人井贤栋说,当前正是新一轮数字技术变革的时刻。尤其这次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社会和经济正发生着全域数字化、全链路数字化的趋势,数字化生活习惯正在更广泛深入地养成,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全面走向数字化,城市治理、城市运营正在全面数字化。

基于这样的判断,在今年3月,蚂蚁已将支付宝升级为数字化生活服务平台,全面向B端商户开放。

为数字化升级,蚂蚁着手做了一系列准备——5月,蚂蚁重新整合支付宝搜索业务,首次独立为事业部;6月,蚂蚁又将数据库产品OceanBase独立进行公司化运作,欲将科技产品商业化。

上述种种举措得以“乘风破浪”,背后在于蚂蚁所强调的技术基因,这也可理解为本次更名的源头。

以支付服务起家的蚂蚁,早先有着浓烈的金融色彩,手持多张金融牌照。而科技定位的明确,是发生在井贤栋接任董事长的次年。

2017年3月,蚂蚁首次宣布,蚂蚁金服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并首次向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次月,蚂蚁又向外解释,目前申领牌照所从事的金融业务,目的不在金融本身,是想通过这些试验田去沉淀底层技术,这些技术也会开放地去帮助金融机构做好Fin。

此后,蚂蚁开始向外界不断强调技术基因,用“TechFin”来定义自己,逐步撕去金融标签。

绕不开的监管因素

至蚂蚁金服更名完成,传统上的四大互联网巨头(BATJ)中除了腾讯外,其他3家都已经从名字中剔除金融元素。

2018年9月,京东金融更名“京东数科”。当时公司称,数字科技更能体现集团整体定位。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当年4月曾表示,将把原有的金融业务不断地转给金融机构,定位为一家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

但无法否认的是,巨头们着手转型,更多强调自己不做金融,只做服务和技术输出,绕不开的是互联网金融严监管。

如果回溯时间线来看,互联网巨头的金融布局大概始于2013年前后,“去金融化”则从2017年左右开始,恰与2016年互联网金融严监管启幕吻合——从网贷、银行、基金、互联网资管、小贷、消费金融等,无一不在整顿之列。

市场分析认为,布局宽泛、横跨多个金融领域的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公司,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不得不弱化金融属性,回归科技服务机构。

剔除“金融”二字,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巨头不做金融,金融业务仍将是重要业务板块及盈利来源。有数据显示,蚂蚁2018年收入中,60%来自支付接入费用,技术服务费与金融收入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