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正文

兴业证券徐佳熹:医药业投资大逻辑没有发生变化

昨日,抗肿瘤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股价盘中最高涨至96.5元,创历史新高。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股受到了全球资本市场广泛关注。上证报近日对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院副院长、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佳熹进行了深度访谈。徐佳熹表示,医药行业的投资大逻辑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而发生改变。

短期看需求增加品类 长期看创新和消费升级

徐佳熹认为,从短期视角出发,围绕一季报去考虑投资标的,看好在疫情背景下需求会增加的品类,例如医疗器械、诊断试剂、药店等。从中短期角度,应该去寻找一季报业绩也许不是很好,但后续会迅速恢复的领域,例如有刚需的处方药、不能延期太久的手术相关高质耗材及必须接种的疫苗等。

医药行业
医药行业

此外,由于国内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徐佳熹认为:“看好内需逐步恢复的同时,还应关注在海外疫情期间,哪些标的会在外需中获得增量。中国具备制造业的产能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优势发挥出来,是后续投资中需要关注的。”

虽然疫情给人们日常生活、企业生产经营、资本市场都带来了较大影响,但徐佳熹认为,医药行业的大逻辑没有发生变化。

新基建还是大消费?医药细分赛道机会多

新基建无疑是2020年的热词,在医药领域是否存在医药新基建的投资机会?徐佳熹比较看好的是“4+2”共6个赛道。

“4”是指偏向于政府投入的4个细分赛道:一是,医院和基层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扩建,包括感染控制方面的改造;二是,鉴于疫情过后,ICU、感染科室、负压病房的数量可能会增加,由此带来的对设备的采购量也会有增加;三是,实验室的升级改造;四是,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入也会增加。“2”是指消费升级后增加的赛道,包括二类疫苗的接种率会有所提高、家用医疗器械的普及率可能会增加。

随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徐佳熹认为,中国未来可能会出现国际级医药巨头。“首先,我国市场足够大;其次,我们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疾病谱(例如肝病、部分细分类别的肿瘤);再次,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还拥有工程师红利,可以有效降低研发生产成本。长期来看,中国的医药行业会出现若干家市占率较高的本土巨头,这些企业不仅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同时在政府事务、学术推广、市场准入、地推销售等多方面具有综合性竞争优势,并通过与国外巨头合作逐步打开国外市场。”

医药行业历来是公募基金超配的行业,配置比例在10%以上。徐佳熹认为:“医药行业看似一个行业,实则具备多个行业的属性,医药研究的核心就是要把医药行业看成多个行业的合集。”

具体而言,医药归为消费板块,但其实跟普通的消费板块不太一样,这个行业由多个不同子行业组成,可细分为4个药品板块(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药)和3个非药品板块(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商业),不同子行业具有多个不同的逻辑。

徐佳熹总结说:“首先,要用不同的逻辑研究不同的细分领域;其次,在研究中需要看清长期大方向,看清楚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这一战略性方向,在医改中抓创新,在消费升级中战略性配置相关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