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正文

医改政策叠加初步体现 行业创新业务不断涌现

两票制、零加成、“4+7”带量采购等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按病种付费DRGs、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治理等政策陆续出台,对于医药商业公司的影响已初步体现。从已公布半年报的药企来看,医药流通行业增速同比有所放缓,但市场集中度和规模化的提高,行业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的不断涌现,加快了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医药行业
医药行业

昨日,上海医药公布2019年半年报。报告期内,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925.75亿元,同比增长22.00%;归母净利润22.86亿元,同比增长12.45%。其中,医药商业方面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806.33亿元,同比增长21.71%;贡献利润10.28亿元,同比增长12.76%。

上海医药表示,上半年国家医保局组织的“4+7”药品集中采购正式实施,面对新的政策环境,公司努力提升市场占有率,与中标供应商浙江华海、浙江京新等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加速医院终端开户,下沉分销渠道,实现上海及辽宁等地区医疗机构全覆盖。公司同时与君实生物、信达制药等多家国内创新药企强强联合,并已取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类似药(汉利康)、信迪利单抗(达伯舒)、特瑞普利单抗(拓益)等产品的上海地区经销权。此外,公司主动加强与境外大型药企的合作,努力扩大差异化竞争优势,巩固领先的市场份额。

华润医药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19.23亿港元,同比增长8.7%;实现净利润30.35亿港元,同比增长34.9%。国药控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16.65亿元,同比增长23.36%;实现净利润49.68亿元,同比增长13.08%。国内最大的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84.29亿元,同比增长14.09%;实现净利润7.43亿元,同比增长38.46%。地区性医药流通龙头企业柳药股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1.97亿元,同比增长30.47%;实现净利润3.56亿元,同比增长39.35%。

从上述公司的半年报不难发现,今年上半年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有着不错的表现。九州通在其半年报中提到,公司销售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拓展与品种增加,“4+7”带量采购的执行使得原来部分医院销售品种转向零售药店销售,加速了公司总代理品种的增加,而总代理业务高毛利的特点对公司业绩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过,也有公司在公告中明确表示,随着两票制、零加成、“4+7”带量采购等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按病种付费DRGs医保支付改革、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治理等政策陆续出台,医药流通行业增速同比有所放缓。尤其是“4+7”带量采购,直接以量换价,砍掉中间的流通环节,对于医药商业公司来说,由于降价明显,如果按金额计算配送费用的话,需要加大配送量。

这些医药流通企业的半年报折射出目前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的普遍现状。医药流通业是连接上游医药工业企业与下游医疗机构和终端客户的中间环节。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两票制、“4+7”带量采购、基药目录调整以及DRGs医保支付改革等一系列医改政策的叠加和联动效应,令市场集中度和规模化提高,行业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加快了行业转型升级步伐。

带量采购大势之下,企业如何应对流通领域的变革?采访中,一些流通领域企业表示,带量采购目前仅在试点地区进行,短期内对流通企业业绩的直接引导目前还比较有限,但行业早期“多、小、散、乱”现象在两票制、零加成等医改政策的影响下不断改善。尤其是大型流通企业,虽然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但通过兼并小企业,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同时,有券商人士向记者分析指出,带量采购涉及的品种在医疗机构整体采购额中占比很小,且带量采购的品种范围受制于一致性评价的进展,不太可能快速扩展,带量采购对医药商业公司的销售额影响很小。此外,带量采购有医保部门预付30%的资金,用商业合同的方式约定了各方的权责,能有效缓解回款的问题。医药商业公司未来的业绩水平主要还是看药品市场规模的增速。

此外,配送企业除了要加强网络搭建、成本控制外,还应加强上下游布局,提供更多的高毛利增值服务,提升客户黏性和议价能力,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