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正文

险资入市有望进一步松绑 赋予险企更多投资自主权

上月关于“监管部门正积极研究修订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的传闻,得到官方印证。昨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答《金融时报》记者问时透露,银保监会正在研究保险资金投资方面的新政策。

保险行业
保险行业

具体来看,为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进一步优化保险资产配置结构,银保监会正在积极研究提高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的监管比例事宜。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旦该政策正式落地,理论上会吸引更多新增保险资金流入资本市场。

赋予险企更多投资自主权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答《金融时报》记者问时表示,研究提高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的监管比例事宜,总体方向是在审慎监管的原则下,赋予保险公司更多投资自主权,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优势,提高证券投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本报曾于5月20日报道称,自一年前部分主流保险机构提出“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上限由30%增至40%”的建议后,监管部门就一直在积极研究。近期又因多家保险机构权益仓位水平逼近上限,使得提升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呼声再起。

对于此次监管部门的官方表态,多位保险机构投资负责人认为,监管此举是将投资选择权、决策权以及风险责任更多地交给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程度。

有部分业内人士担忧:比例上限放宽后,会否再次掀起中小保险公司的举牌潮?回顾2015年,部分激进型保险机构钻政策空子,争相举牌一些上市公司,其中个别案例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类现象会否再度上演?如何防止?在多位保险机构投资负责人看来,这类现象再度上演的可能性较低,因为目前的保险行业环境和当年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

一方面,2015年保险资金权益投资上限放宽,只是激进型保险机构举牌潮的一个催化剂。彼时负债端大量发售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是引致激进型保险机构在资产端上采取激进策略的另一个因素。但近两年来,随着保险行业回归保障的深度转型,保险公司负债端中长期保障型产品的比重逐渐提升,相应的资产端配置策略也会回归保守。

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大中型保险机构来说,历经20年的权益投资历练,相关投资和风控经验已经成熟,加上有“偿二代”新监管体系和新会计准则IFRS9的刚性约束,保险机构在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上绝不会“拍脑袋”,而是慎之又慎。

或吸引更多险资流入股市

上述政策一旦正式落地,对股市显然是利好消息。相对来说,保险资金是长线资金,其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一旦提升,意味着保险资金加大权益投资的想象空间被打开,理论上会吸引更多新增保险资金流入资本市场。

目前,各保险机构在统计权益投资类资产时,包含了股票、基金(包括权益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优先股、理财产品,以及包括非上市股权在内的其他权益投资等,实际投资股票和偏股型基金的总量并不大。也就是说,一旦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进一步提升,意味着将有效释放保险资金在股票和偏股型基金上的配置空间。

银保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保险业的资金运用余额为16.9922万亿元,其中投向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金额为2.137万亿元,实际占比约为12.58%。

据业内人士粗略估算,如果此番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上限由30%增至40%,假设保险公司投于股票和偏股型基金的占比增加5个百分点,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约8000亿元的增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