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达2018年业绩报告 净利润人民币120亿元
3月28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8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公司总资产达1495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全年实现归属公司股东净利润人民币120.4亿元。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总资产达643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收入占比、资产占比和利润贡献持续上升,分别为:41.9%、43.0%和58.5%。
坚持主责主业,保持市场领先
中国信达按照“相对集中、突出主业”的原则要求,集中资源做强不良资产经营主业,不断提升主业竞争优势。2018年不良债权资产净额405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3%;不良债权资产收入30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1%。
2018年,中国信达收购经营类不良债权资产净额1894.6亿元,同比增长27.3%。加强对资产的分类管理,提高资产处置效率。收购经营类不良债权资产净收益112.7亿元,同比增长28.2%。
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方面(主要来自非金融企业),资产规模和业务收入稳步提升。2018年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资产净额2157.9亿元。深挖重点客户价值,专业优势不断增强。2018年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193.1亿元,同比增长8.7%。
债转股资产经营方面,对存量债转股继续采取“一企一策”的经营方式,努力提升资产价值,实现良好收益。紧跟市场稳妥推进市场化债转股落地。截至2018年底,成功实施17个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总金额达222.8亿元。同时将业务拓展至优质民营企业,成功落地华友钴业和九州通项目。
中国信达围绕不良资产主业开展特殊机遇投资业务。探索不良资产细分市场产品的创新,成立危困企业投资基金,捕捉破产重整中的特殊投资机遇,2018年以来共投放项目4个,投放金额2.1亿元。
升级业务模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中国信达积极践行专业经营、效率至上、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以专业经营带动效率提升,推动结构调整,优化资本资源配置,加快资产周转,提高盈利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大力探索“大不良”资产经营,在监管范围内,适度延伸“大不良”业务外延,推进不良资产业务模式升级。一是丰富“大不良”业务内涵,抓住新常态下风险集中暴露和释放的机会,积极探索和拓展破产企业重整、烂尾楼盘活、违约债券等业务,成功化解了博源违约债券等风险。二是推进不良资产业务模式升级,提升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能力,运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盘活不良资产,并与国企混改、主辅剥离相结合,支持企业降杠杆。
建立以资本约束为导向的经营发展模式,力争以更少的资本消耗、更集约的经营方式,为股东实现持续稳定的价值回报。发行行业首单交易所出表型ABS,实现资本释放。截至2018年末,公司资本充足率为16.0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21%,与监管要求保持较好安全边际。
调整资债管理策略,优化负债期限结构,提升资产周转效率,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更加平衡。巩固合作关系,稳定同业借款基础。发展标准化融资,有效节约成本,确保融资期限与业务期限相匹配。2018年公司发行金融债券人民币260亿元。扩展融资渠道,开拓多元资金来源。
2019年是中国信达成立20周年。中国信达表示,将切实履行好在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专业职能。专注不良资产主业,持续打造专业能力强、经营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核心竞争优势;围绕问题资产投资和问题机构救助,探索完善“大不良”资产经营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