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正文

险企正紧锣密鼓排查 摸清自身的风险底数及接招能力

对于资产负债管理属性较强的保险业来说,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是保险行业风险防范的一大重点。上证报记者获悉,近日各人身险公司正紧锣密鼓地排查未来三至五年的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摸清自身的风险底数及“接招”能力。

多家大中型人身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反馈称:“排查结果显示,从现金流储备及应急服务能力来看,公司应对未来三至五年的给付高峰还是有底气的。”

重点排查四类业务

所谓满期给付,是指保险合同到期后,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必须要履行的义务。它相当于银行的还本付息:一方面意味着之前利润的确认,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负债规模和可用资金规模的减小。

险企排查“旧债”规模
险企排查“旧债”规模

之所以会在近年来进入满期给付高峰,主要是在人身险行业改革之前的几年里,多数公司持续销售了期限短于十年的产品。而满期给付的同时,常带来非正常的集中退保,这也是监管防范风险的关键所在。据记者了解,最近各人身险公司启动的风险排查工作,主要针对四类重点业务和产品。

一是中短存续期业务。主要是从产品设计、销售策略、保单收益等角度,去充分及合理预估产品在较短年限内的退保情况,分析相关产品可能发生的退保风险,防范短期内集中退保可能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并提前做好资金安排。

二是保单收益可能低于客户预期的产品。主要排查的情况包括:红利分配水平、结算利率分别显著低于客户预期的分红险产品、万能险产品,存在一定浮亏的投连险产品等,并防范因保单收益不及客户预期可能引发的投诉纠纷风险。

三是期交产品。主要排查客户信息不真实保单、老年投保人保单、客户回访不成功保单、存在投诉纠纷的保单、失效保单、超过宽限期仍未缴费的保单等,从中筛查有风险的期交产品。

四是前期可能存在销售误导问题的产品。如销售过程中存在“存单变保单”、承诺收益、混淆缴费期与保险期、隐瞒真实缴费期等误导行为,易引发非正常给付和退保风险的产品,也是此次排查的重点业务。

据了解,渠道方面,从目前部分人身险公司的排查轨迹来看,银保渠道重点关注三类网点:一是存在“信贷捆绑”销售的网点,即银行代理机构向贷款客户捆绑销售保险产品,客户可能短期内退保;二是可能存在销售误导的银行网点;三是已终止代理合作关系的银行网点,尤其是既往业务量较大的绩优网点。

此外,个险渠道主要排查因营销员流失而导致的“孤儿保单”,以及由于个险营销员存在销售误导行为或对产品讲解不透彻导致的潜在退保风险等。经代渠道,则主要关注经代公司是否存在经营风险等。

多招应对给付高峰

实际上,相较于“既要面对新单保费负增长、又要应付满期给付与退保高潮”的某些年份相比,目前,经过这两年来的改革阵痛、新单业务的回暖,人身险行业的应对给付高峰的经验、能力和底气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人身险公司应对给付高峰的招数,通常有以下几类:一是保证负债端有大量保费持续流入,且保费规模增速原则上快于满期给付及退保增速,即不断有新钱去还旧债;二是有大量的资本注入,比如股东施以援手,给予强大的资金支持;三是从更长远来考虑,逐步改善保险产品结构及资产配置结构。

已经历多次给付高峰潮的国内大中型人身险公司,早在内部制定了减压的应对套路,有守亦有攻。守,即意味着在销售、运营、财务等相关环节之间建立通畅高效的资金给付服务,提高给付资金到账速度;攻,则在人身险公司内部被称为“二次开发”,针对满期客户开发适合的新产品,重点发展长期型业务,提高满期业务的续保率。

一家大型人身险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较为有利的一个外部环境是,市场上具备明显吸引力的财富管理产品并不多,这对劝说老保户继续将资金留在保险公司有积极影响。事实上,多数业内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赞同这种“二次开发”的良性方法。

令市场担忧的是,中小人身险公司是否有足够的招数应对给付高峰。一家中型规模的人身险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内部已经制定了风险应对预案,并且准备了应急资金。同时责任到人,明确了各级分支机构及人员关于风险防控的具体职责。”

事实上,唯有坚定不移地推动人身险行业回归保障,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随着人身险业务向保障功能的进一步回归,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化,人身险公司才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