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热点 正文

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 外资更看重经营的效益

这几年对保险业的注重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当前的保险行业上已经往高质量发展,但还是比较单一,要如何引进外资?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外资份额仍有可以提高的空间,只是外资更看中经营的效益。

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有专家认为外资难以改变市场格局,或许中资和外资企的经营理念不同,外资保险公司面对的多是发达市场,而中资面对的是新兴市场,所以两者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今年以来,保险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3月,保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将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由51%降低至三分之一。

保监会在解读《办法》时表示,当前保险行业整体上已经呈现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变化,但在过去一段时间,个别激进公司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股权结构复杂、实际控制人凌驾于公司治理之上;资本不实,挪用保险资金自我注资、循环使用、虚增资本;违规代持、超比例持股,把保险公司异化为融资平台等。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教授认为,将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下调,是“为了对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监督”,有利于保障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事实上,外资在中国保险市场的份额仍有可以提高的空间。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从友邦保险1992年进入上海,到2017年底的50家外资险企(包括合资),外资险企的数量一直在平稳增长;不过,在3.66万亿保费收入的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数量近3成的外资仅占据了5.85%的市场份额。

王绪瑾教授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中资和外资险企的经营理念不同”。其中,外资保险公司面对的多是发达的市场,因而更看重经营的效益,而中资险企面对的是新兴市场,更看重市场规模,当前最需要做的是跑马圈地,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5月30日,保监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公开征求意见,文件中提到,“外国保险公司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合资在中国境内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其中外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1%”。

在王绪瑾教授看来,这一规定意味着“寿险的对外开放比例进一步加大”,但是由于经营理念的不同,外资险企很难对中国的保险行业格局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