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热点 正文

芯片事件没那么简单 多种抉择面前中国将如何面对?

如果不是中兴通讯被制裁,也许中国人也不会把芯片看得那么重要,缺芯也成为当前最痛的芯。芯片事件美那么简单,中国想要在造芯这条道路上就必须历尽险阻,最后是否会成功还需努力。

芯片事件对中国制造很重要
芯片事件对中国制造很重要

芯片事件没那么简单引起大家的关注,中国面临一个历史大抉择,中国该如何走就决定于这个决定,所以芯片事件没那么简单。话说现在中国制造依旧是关键,而芯片就是其中一部分。

根据媒体相关消息报道可以了解到,从北京开始商讨的“坦诚、高效、富有建设性”,再到美国华盛顿商讨的“积极、务实、富有建设性和成果”,中国和美国两方达成了共同认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

显而易见,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已经起了“化学反应”,成功避免了一次双输。但在这次屡屡放狠话、拉清单的对峙背后,人们应该会想,如果下一次类似情况发生怎么办?毕竟这种对峙像是一次体检,暴露出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

缺“芯”之痛剥去了一层关于“中国制造”骄傲的新衣,也让人意识到单靠共享单车和在线外卖难以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飞上云霄的房地产和金融业没法应对制造短板。

而在“扎芯时间”前十年,中国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也曾出现“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窘境。当前,中国经济要怎么发展,如何避免走弯路,是需要直面的问题。芯片是小个子的“国之重器”,如果不能掌握这方面的生产能力,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制于人。

然而,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在目前的国际贸易规则下有可能以低成本的方式买到芯片,自主研发费时费力。究竟是是自主研发还是低成本进口,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其实是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两种发展思路之争。

1、进口替代一度折戟,出口导向也非万应良药

对于立志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工业化一度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拉美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曾普遍采用进口替代战略,比如,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巴西就一直采取这种发展模式。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拉美不少经济体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西方工业化国家。不过进口替代战略的美誉没能一直持续,随着上世纪80年代后拉美国家陆续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进口替代战略遭到不少诟病,也被认为是造成拉美失落十年的罪魁祸首。

进口替代战略致力于通过国有化、对农业和发电等重要行业提供补贴、增加税收以及高度保护贸易政策,带动经济发展,但这些措施由于成本高且效率低而广为诟病。相形之下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做得较好,它们选择的是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在发展经济学中,出口导向是指利用国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以生产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无论是战后亚洲最先崛起的日本,还是最后沿着“雁阵模式”实现腾飞的“亚洲四小龙”,再到越南和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都遵循这一发展路径取得成功。

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后,东亚和拉美在经济发展方面差距被拉大,这让不少人得出结论——“开放、外向型的”出口导向模式要优于“封闭、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模式。这一论断甚至还获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官方认可”。

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系统地提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包括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

威廉姆森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构达成共识的十条政策措施,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就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也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从那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坚持向后发国家“推销”以全球市场为导向的全球市场自由化结构调整方案,出口导向也成为新兴市场的“成功模板”。但是,后来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转轨政策的失败,证明以出口导向为指引的“华盛顿共识”并非万应良药。

十年后,在美国次贷危机、全球信贷危机愈演愈烈背景下的2009年,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在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干脆称“旧有的华盛顿共识已经终结”。而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先后做出了退出TPP、重新审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违反WTO规则对别国发动贸易战等一系列举措,破坏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市场规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最严峻的挑战。

2、“出口导向”对中国四十年产业发展卓有成效

就中国来说,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主要实施出口导向发展的四十年。这期间出口一直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利用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的优势,逐步打造出影响力巨大的“世界工厂”,成为全球贸易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在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之初,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型产业成了很多地方政府引进外资的主要目标。尤其是本世纪初加入WTO后,中国一方面享受“入世红利”,一方面也减少外资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方便外资投资办厂,同时出台出口导向的配套政策来吸引外资。中国每年的贸易顺差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在低工资、低人民币汇率和退税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出口导向产业发展卓有成效。

比贸易顺差更引人瞩目的是宏观经济数据。1978年到201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4.41万亿美元,由世界第22位跃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2位。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史上堪称奇迹。其增速之快、增长持续时间之长,证明中国借助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行之有效,中国分享了全球化的经济红利,是自由贸易的受益者。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