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创新跑出“加速度”
30年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振聋发聩。30年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时俱进。步入新时代,中央始终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单列一节,擘画出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路线图”。中国创新跑出“加速度”。
建设创新型国家升至新高度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进入空间站时代。”“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就,量子保密通讯方面在国际上处于全面领先的地位。”“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行,‘复兴号’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
“创新”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的高频热词。在首场“委员通道”上,有3位政协委员分别向中外媒体介绍了各自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载人航天、量子通信、高铁是中国科技的“名片”,也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好注脚。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央对创新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部署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系列重磅文件或政策的出台都在践行着这一理念。“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单列为一节,我们科研人员很受鼓舞。”作为一名归国留学人员,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感受到了国家对创新发展的重视。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线图”已经清晰: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
开启高质量发展动力之源
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对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对创新的认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
从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到发展智能产业、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诸多安排都在通过创新驱动为新旧动能转换“铺路”。
“路基”已打好。5年来,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两倍,技术交易额翻了一番。“中国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科技部部长万钢说,中国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实现了全面融入、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新动能成长速度和支撑作用也超出预期。据国家发改委透露,有关机构测算,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全国政协委员、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表示,5年来,中国更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鼓励各行各业创新。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打造双创“升级版”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双创”升级版是一个新提法。报告提出,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
“双创”升级版植根于过去5年中国不断浇灌的“热土”。5年间,日均新设企业由5000多户增加到1.66万户,4200多家众创空间、3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企业加速器和150多家国家级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打造“双创”升级版,部委已经备好政策“弹药”。比如,科技部表示,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为创业者成长提供全流程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国家发改委强调,以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推动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江浙沪的代表委员们也建言构建开放型的协同创新集群,比如,在长三角打造科创湾区,建设“中国硅谷”。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