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资金价格呈现攀高态势 高收益或为短期现象

年末往往是资金相对紧张的时点。昨日,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除隔夜记录外普遍上升,3月期利率涨至近4.82%。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往年年末“受宠”的理财工具,收益率也节节攀升。数据显示,截至14日,已有437只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超过4%(A/B/C分开统计)。业内人士提醒,年末资金价格上升会导致货基收益翘尾,但择基时却不应只看收益排行,一些收益率突增的货基或许不适合长期投资。

资金价格呈现攀高态势
年末资金价格攀高

进入12月,资金价格逐渐呈现出攀高态势。华泰证券数据统计显示,上周各省份发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平均年化收益率基本集中于4.7%至4.8%。在个人理财中,除农商行6至12个月期产品收益率小幅下行,国有行、城商行理财期限在一年内的产品收益率都有所上行。存取更为灵活的货币型基金收益率也不甘落后。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4日,16只货基的7日年化收益率超过5%,最高接近8%。

申万宏源固收研究表示,为加强货基流动性管理,今年流动性新规对货基配置高流动性资产比例及剩余期限都进行了严格限制,导致货基收益率面临下行压力,新规实施后货基收益率连续两月下行。虽然12月至今货基收益率有所提升,但11月货基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却为3.94%,达2017下半年最低点。该机构认为,未来货基有望逐步回归流动性管理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12月来,一些货基突然爆发的高收益或与年末冲规模有关。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透露:“虽然货基正常买卖标的也会带来收益,但不排除某些货币基金年末会通过卖掉票据,短期获得较高回报,使7日年化收益率连续居于高位数日,从而利于公司销售推广。”

实际上,这种行为一方面会导致新资金对原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摊薄,另一方面也会给新申购的用户造成产品管理能力优秀的假象,却让人忽略原有较好持仓标的减少的事实,这样的高收益往往是短期现象,难以为继。

以某近期收益率突增的货币基金为例,10月以来,该产品万份收益率一般处于1元以下水平,但11日突然升到近9元,12日则再度回落至1元以下。与此对应的是,11日该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从此前2.79%至4.1%的平均水平突然达到8%以上,随后一个交易日小幅回落,但仍远高于平均水平。

由于7日年化收益率是统计近7个交易日来货基年化收益率的水平,因此,只要有一日该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激增,就会带动近7日的年化收益率集体攀升,甚至登上货基收益率榜前列。这样看来,从万份收益率来看基金产品实际收益情况更为可观。基金业资深研究人士提醒,7日年化收益率只是一个参考指标,选择货基还需从三方面着手,即规模、历史业绩及个人持有者占比。

上述人士表示,规模大的货基资金利用效率、议价能力更高,但若规模太大却会成为反向推动力,收益率反而会下降;业绩方面可以观察货币基金近一年来的表现,尽量选择那些收益率不错、波动又小的产品;最后,个人持有占比高的基金更适合普通投资者。机构投资人多的产品赎回风险较大,比如年末资金面紧张时,若机构选择大量赎回,便会对货基资金“抽血”,容易造成收益率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