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周期股火爆行情持续 多家机构对此看法不一

不到两个月时间,多只资源类周期股股价已成功实现翻番。然而,周期股的“暴涨”模式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值得注意的是,火爆行情的背后,屡屡出现机构间的对峙。从多只周期股近期的龙虎榜数据来看,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均频现机构席位。

周期股行情火爆
周期股行情火爆

以马钢股份为例,8月3日,该股强势涨停。从龙虎榜数据来看,当日买卖交易额前5名中,买方有4个机构席位,而卖方最前面两位也均是机构席位。从记者对多位资深基金经理的采访来看,机构间的分歧可谓巨大,观点也十分鲜明。看空的基金经理明确认为,周期股大概率逼近景气的最高点,甚至有基金经理直言9月份就会见顶。

而看多的基金经理则认为这是一轮新周期的开始,其上涨空间依旧值得期待。那么,大幅上涨的周期股到底是“盛宴”还是“剩宴”?此轮周期股的行情最终会走向何方,是“独霸江湖”还是“一地鸡毛”?在此轮周期股行情中,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操作?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试图还原在此轮周期股暴涨行情中的机构“众生相”。

站在当下这个时点,在记者的采访中,对于周期股谨慎的基金经理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理解这波周期股的上涨逻辑,也看到了周期企业赚取的暴利,但就是“不敢碰”。用一位券商分析师的话来说,“没有新周期,只有老故事”,更加需要强调的是“涨上来的风险”。

在沪上一位基金经理眼中,如今的钢铁厂,开启了生产线就如开启了印钞机,其利润具有巨大的弹性。但显而易见的是,现在也到了景气的高点。“一个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上述基金经理坦言,“去年在景气的拐点买入了周期股,贡献了较大的收益,但现在开始规避周期股,不敢再碰。”

深圳一位管理100多亿元的绩优基金经理更是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周期股的行情大概率接近尾声。他所担心的是需求的持续性。诺德基金的杨霞辉,是一位擅长研究周期股的基金经理。在其看来,三因素“共振”引发了这波周期股行情,主要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需求及外围经济。

具体而言,杨霞辉认为,供给侧改革政策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环保督查两个方面,需求复苏则比想象的时间要长,而外围经济数据也不错,而且美元一路走软,给大宗商品价格贡献了向上的弹性。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环保督查压力是这波周期商品行情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虽然说了两年了,但市场一开始是不相信的。目前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很大,效果也很明显,尤其是煤炭行业。”杨霞辉认为,行政去产能只是短期政策或者辅助政策,环保督查才是常态化手段,通过环保督查促使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是政府的最终目标。

她表示:“需求是定海神针,需求如能稳住,价格就不会出现趋势性掉头的风险,但这也是市场分歧比较大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源于对需求的担忧,部分基金经理开始规避周期股。信诚基金的一位基金经理认为,下半年对于基本金属的需求继续走强的概率并不高。

一方面经济转好以后,基建的支持力度会减弱,叠加经济去杠杆的政策,财政在基建支出上会减少,从而减少对基本金属的需求。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的持续增长也有待观察。土地购置已在高位,开发商购置土地后,由于占用大量现金,继续开工的能力变弱,对销售的依赖度提高。

一旦销售变差,会拖累房地产投资。供给因素能发挥作用一定是在需求稳定的前提下,而目前市场低估了需求对周期股的影响。前海开源的基金经理谢屹认为,目前周期股仍在上升通道,但他也明确提出,9月份需要警惕行业拐点的出现。在其看来,要密切关注9月、10月的经济数据。

“中上游价格上涨是以损害下游利润为代价的。”沪上一位基金经理担心,中上游价格上涨最后甚至会影响到出口竞争力上。一位私募基金投资总监对近期疯狂的周期股行情很谨慎,表示不会去追周期股。在其看来,目前盈利惊人的煤炭、钢铁、有色金属板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前属于“困难户”,但现在利润惊人,这样的盈利状态不会持久。

多数基金经理错过了这波周期股行情,在目前的时点也不会再去“追”。而早就“上车”的部分基金经理,则坚定看多这波周期股行情,并认为目前这轮行情仅在“半山腰”。那么,这轮周期股崛起是否真的不一样,他们看到了哪些不一样的逻辑?

沪上一位擅长周期股投资的私募基金经理认为,周期股后市行情可期,主要逻辑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全球经济复苏逐步得到确认,而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在好转,经济向好对资源品的拉动作用将会持续。作为市场行为,如果涨价被客户接受,就表明涨价存在合理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素推高涨价只是诱发因素而已。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