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推出监管新工具 开启差异化精细化监管
在“偿二代”监管的基础上,保监会正在酝酿出台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新政,以引导保险公司主动调整资产负债匹配,通过制度化建设来约束防范匹配失衡风险,推动行业回归保障本源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5月12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从有关保险公司了解到,保监会在近日下发了《人身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评估标准》),通过指标设定来综合评估各人身险公司的资产负责配置情况,并实施差异化监管。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权威人士均表示,积极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实现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充分互动,不仅会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还有利于提高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
近段时间,整个保险行业“长钱短配”、“短钱长配”、产品定价与资产管理“两张皮”等问题凸显。一方面,监管层关于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政策频频亮相,但大部分都是在不同制度中分别体现;另一方面,在实际运行中,整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各家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差异较大,存在有的公司有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有的公司将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等情况。
而此次即将出台的《评估标准》则是在制度上完善了以往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分别监管的不足,丰富了监管工具,实现了资产负债在同一平台上的互动和协同,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
从《评估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来看,此次评估的主要内容分为基础与环境、控制与流程、模型与工具、绩效考核及管理报告五个部分,分别从“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两个方面评估保险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评估标准》的实施促进行业建立相对统一、透明、可比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推动各保险公司加强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协调管理,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太平洋人寿总精算师陈秀娟向记者表示,《评估标准》正式实施后,寿险行业将从以往依靠负债单一驱动向资产负债管理协同发展转变,实现“保险业务”与“资产管理”双轮驱动,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人保寿险总裁傅安平也表示,作为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顶层设计,提供的专业标准和评估依据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必将引领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开启差异化精细化监管
从《评估标准》来看,此次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制度分别制定定性评估规则和量化评估规则,从长期经济价值、中期盈利能力、短期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底线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和管理能力。
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表示,通过定性量化双评估后,监管层掌握保险机构资产负债匹配成绩,将成绩与公司的资金运用、产品和偿付能力相挂钩,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监管。“对于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好且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强的公司,适当给予资金运用创新试点、产品试点等政策;对于匹配状况差且管理能力不强的公司,采取限制投资比例和投资能力申请,限制中短存续期产品销售。”上述人士解释道。
也就是说,资产负债管理既包括以产品为原点,依据公司长期盈利预测,设计和推出保险产品,充分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公司的影响,又包括以战略资产配置为重心,依据负债现金流和成本预测,进行战略资产配置和动态调整,避免公司董事会的非理性决策和战略规划的大起大落。
新华保险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总精算师龚兴峰表示,本次征求意见的《评估标准》通过建立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能够推动保险公司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回归保障本源。龚兴峰表示,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后,可以更有信心与能力提供长期保障型的保险业务,积极引导调整行业整体的产品结构。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可以降低行业采取激进投资策略或者业务策略、降低杠杆效应,有效降低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事实上,除了人身险外,未来,财险业也将迎来资产负债管理。记者获悉,关于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办法等相关制度都在路上。监管部门将组织开展行业测试、信息系统搭建和培训工作,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于2018年起开始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