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中小险企流动性“亮黄灯” 短期现金流告负

除一年一度的财报之外,市场又多了一面可以多角度透视保险公司经营能力的镜子——偿付能力报告。随着近期各保险公司2016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陆续出炉,部分中小险企的短期甚至中期的流动性压力暴露无遗。

中小险企流动性亮黄灯
中小险企流动性亮黄灯

一些观点开始在市场上流传:有人认为,部分中小险企的净现金流为负,就意味着丧失了偿债能力;也有人预测,一些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急速下降,必然会引发新一轮增资潮。

“这些都是对偿付能力报告的片面解读甚至误读。”多位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险企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出现净现金流为负的现象,并不能说明这家公司就一定面临偿债危机,具体还要看造成净现金流为负的背后原因。此外,在“偿二代”新监管体系下,增资已非解决偿付能力问题的“万能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才是决胜的关键。

短期现金流告负部分中小险企流动性承压

除被外界所熟知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之外,呈现在偿付能力报告中的另一个关键指标——净现金流,更是用以衡量保险公司流动性现状的重要标尺。

据记者梳理,截至目前,在已披露2016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保险公司中,有十余家公司存在净现金流流出的情况,且多为人身险公司。不仅仅是去年第四季度,据多家险企披露,在分三个情景对未来三年内现金流情况进行预测后,不排除未来几个季度内出现“净现金流为负”的压力。

部分中小险企时点性现金流告负,意味着他们中短期的流动性面临压力,但并不意味着偿债能力一定就亮起了红灯。沪上一家中资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能简单将此画上等号,需要剖析造成这家险企净现金流为负的具体原因。

“保险公司的净现金指标一般由三个细分指标构成:业务现金流、资产现金流、筹资现金流。”上述负责人解释称,如果是业务现金流告负,那意味着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已显疲态,保费收入减少或退保支出增加,业务结构同时面临调整的压力;筹资现金流,则代表着时点性的融资能力。

相较而言,市场或舆论对保险公司阶段性、周期性资产现金流的认知,往往会出现片面解读。另一家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资产现金流是正的,一方面可能是这家公司恰好在此时点收回投资资产,并不能因此说明什么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资产荒’下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出口;如果资产现金流是负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公司在此时间节点恰好将资产都配置出去了,而如果资产现金流持续多季度、多年告负,则折射出这家公司可能存在‘短钱长投’的资产与负债错配现象,在流动性管理上面临压力。”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分析称,如果只是资产现金流告负,险企可以通过资产变现等手段,来缓解短期的流动性压力。如果是业务现金流大幅流出而导致的净现金流为负,且情况持续,那么这家险企就将面临偿债危机。“当然,短期现金流不足只是偿付能力不足的一种极端和直接的表现形式,如果一家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只要现金流没问题,就能存续一段时间。”

增资效应渐减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决胜关键

伴随着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二代”新监管体系的实施,过去业务结构失衡、以资产驱动负债的部分中小险企,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流动性短缺压力。据记者了解,部分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逼近100%的监管红线。

如何扭转偿付能力困局迫在眉睫。有市场人士预测,在今年至未来三年内,保险业必然将掀起新一轮增资潮。这其实在各保险公司2016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便可管窥一二,部分中小险企已披露即将启动的股东增资计划。

但与“偿一代”时代有所不同,增资已非解决偿付能力问题的“万能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才是决胜的关键。“在‘偿二代’下,增资对防范流动性风险、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改善作用,已经没有像‘偿一代’时那么明显,优化资产配置、调整保费结构的作用可能会更大。”多位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道出了其中原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也向记者表示,增资是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的重要方式,但增资要求股东具有相应的意愿,且要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对有些保险公司而言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而调整负债与资产的结构并进行更好地匹配,是解决偿付能力与流动性问题的长久之计。一位业内专家更是形象地将偿付能力问题比喻为“慢性病”:“增资是止痛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调理身体,前者只能缓解暂时的疼痛,后者才能治根‘慢性病’。”

对此,有保险公司投资负责人支招称:“可适时通过调整资产配置,优先配置流动性较好、安全性较高的资产,如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另类资产投资等,减少资本占用从而提升偿付能力,满足流动性需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监管部门持续整肃中短存续期产品,全面实施“偿二代”的背景下,未来保险公司最大的挑战来自资产与负债管理。即在调整业务结构的同时,在满足流动性、收益率及业务增长等多个目标之下,如何通过资产端、负债端的良性互动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