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电影票房收入增26% 行业浮躁透支未来
今年,电影市场开门红。1月份,全国票房收入共计48.5亿元,同比增长26%,再度刷新历史。对于电影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2016年下半年,电影市场增速下滑,外界一致解读为“行业寒冬”。
然而,对于热火的市场,业内人士却“不买账”。有分析人士认为,电影行业看似表面光鲜,实则虚假繁荣。
1月份电影票房收入同增26%
根据微影时代数据,2017年1月份,全国票房收入共计48.5亿元,与2016年的38.5亿元相比增长26%,再创新历史新高;影院数量7913家,与2016年的6488家相比,增长了22%;电影播放场次700万场,与2016年的538万场相比增长了30%;观影人次高达1.33亿人,与2016年的1.17亿人相比,增长了15%。
纵观全月数据,上半月票房市场较冷,元旦档同比有所下滑,进入春节档期后,票房开始直线飙升,最高点出现在大年初一(1月28日),单日票房突破8亿元,刷新历史单日票房记录。
其中,票房收入前三名分别是《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和《情圣》,上述3部影片当月票房收入分别为9.12亿元、5.63亿元以及5.47亿元。从数据上来看,1月份只有上述3部影片票房收入迈过5亿元门槛,也就是说,这场盛宴仍然是由爆款带动起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上映的国产片有20部,占上映影片总数的66.67%;票房收入达到36亿元,占票房总收入78.26%。微影时代认为,国产票房高企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春节档排片阵容影响。从票房分布来看,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票房占比大幅提升。
从数据来看,2017年电影市场开局精彩。这让人不禁疑问,说好的寒冬呢?回溯2016年全年,在《美人鱼》的带领下,春节档打出一个“大满贯”,业内人士纷纷畅想全年票房收入600亿元不是梦。然而现实是残酷的,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票房收入增速骤降,全年票房收于450亿元,同比增长2%。
痛定思痛,业内认定,凛冬将至,对2017年也给出“悲观”的判断。在《证券日报》记者采访过程中,有不少分析师认为,2017年中国票房总收入将维持在450亿元左右。谁曾想,2017年一开年,悲观论者就被华丽的数据撞了腰。
行业浮躁透支未来
有意思的是,即使2017年1月份票房收入再创新高,但是对于全年市场表现,业内仍持悲观情绪。
今年开年票房走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春节档加持,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农历春节是2月份,票房收入都算在2月份的数据里,而今年过年早,1月28日大年初一,于是,仅凭借春节档前两日的票房收入,直接拉升了全月的票房数据。”
从整体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彭侃进一步表示,“近些年,电影市场渠道不断下沉,屏幕数量急剧增加,却没有优质的内容来支撑。比如,今年春节档几部影片上映,观众有所期待,所以大年初一当日票房收入破8亿元,说明受众市场数量庞大。但是,随后几日票房收入就开始腰斩,因为电影口碑不行,观众看完电影后发现一部比一部烂。”
当下,中国电影圈最大的问题在于——浮躁。“当下中国电影和资本走得很近,热钱涌动,大家都想着捞快钱,怎么尽快忽悠观众,这就导致两个现象:第一,电影成为一种投资平台,以回报率来区分电影的优劣,而不是口碑;第二,推高明星艺人、导演身价,优质影片是需要时间去雕琢,需要沉下心来去创作的。
而当下一线演员、导演不搞创作,不想怎么雕琢剧本,却把心思放在赚钱上面,想着怎么成立空壳公司,运作资本套现。整个行业风气是浮躁、扭曲的。反观电影水平并未有明显进步,不仅优质影片稀缺,哪怕是中等水平的电影也寥寥无几。影片的质量跟不上银幕增长速度,将成为2017年全年票房走低的主要原因。”彭侃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