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多地“十三五”金融规划对外公布 保险业侧重方向清晰

随着全国各地“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的出炉,其保险业的侧重方向亦逐渐清晰。2017年1月16日,根据记者梳理,截至目前,北京、天津、重庆、山东、湖北、四川、福建、海南、广西等地的“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已经对外公布。

十三五金融规划公布
十三五金融规划公布

各地过去五年的保费规模、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数据增长显著,说明“十二五”时期保险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量进一步释放。

“十三五”期间,这一趋势将毫无疑问地被放大。从一个细节来看,除已经建设的北京保险产业园、浙江省宁波市设立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外,天津市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在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保险产业园,重庆市则希望建设全国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而其他多地则表示有意角逐区域性的保险中心。

此外,各地纷纷表达了对保险在服务和改善民生、支持实体经济建设,以及完善社会经济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期待,而在此基础上也颇具地方特色,如具有空港区位优势的天津市希望发展航空保险,海南省则强调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保险等。

对于上述种种表现,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最保险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对保险预期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有三:在保险业新‘国十条’后,各地对保险的认识提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实际需要。当前,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煤炭的生产规模、利润大幅下降,各地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保险业发展情况一枝独秀,因此自然引起重视。

再从经济学理论来看,资本和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而服务业的发展顺序一般为先满足个人和家庭服务需求、其次是公共交通和通讯、再次是金融保险服务业、最后是休息娱乐业。从2008年至今,交通和通讯已经基本建设完善,已经走到了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这个阶段。从各国发展经验来看,未来十年是中国保险的黄金发展期。”

“十二五”指标全线飘红

判断一个地区保险的发展情况,需要从保费规模、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主体机构、服务和改善民生、支持实体经济建设等多维度来衡量。

数据往往最有说服力。“十二五”期间,天津市保险业保费收入五年平均增速超过16%,2015年保费规模达到398亿元,与2010年相比,保险密度增长810元/人,保险深度提高0.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天津市引进设立华夏人寿保险、渤海人寿保险等一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恒安标准人寿保险、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渤海财产保险等法人机构实现增资扩股。

而同为直辖市的重庆市更是风头不减。2015年,重庆市保费收入514.6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60%;保险赔款及给付220.2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2.5倍;保险深度达到3.3%;保险密度达到1706元/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53.3%。

事实上,在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保险在服务和改善民生、支持实体经济建设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例如,山东省农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开办了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业务,承保面积显著扩大,2015年达到1.23万亩,为“十一五”末的3.3倍;保费规模达到17.74亿元,年均增长47.98%;五年来累计支付赔款34.62亿元。

而平安产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王兵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则以一个“小”案例来说明:“比如,2016年,北京市全面启动车辆保险电子保单试点。初步测算,实施电子保单将有效减少北京市每年因保单领取或配送带来的交通往返出行1000万次以上,缓解首都道路拥堵,并且还将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运行成本,提升社会效率。”

增强保险机构集聚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最保险记者发现,除北京市建设的北京保险产业园、浙江省宁波市设立的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外,“十三五”期间可能出现更多类似的保险产业集聚区。

天津市表示,“十三五”期间,在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保险产业园,积极吸引保险类金融要素资源聚集,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全国保险创新试验区和保险产业聚集区;重庆市表示,建设全国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