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央行货币政策挤泡沫回归中性 货币主动投放成主渠道

货币政策真正中性的意味越来越浓。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基础货币供应方式已经生变,外汇占款不再是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央行主动投放货币则成为流动性供给的主渠道。

央行货币政策回归中性
央行货币政策回归中性

2017年,央行货币政策基调提法虽然仍是“稳健”,但其内涵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去杠杆、挤泡沫、防风险将成为政策考量的重要甚至是首要因素。不少人士预计,明年广义货币M2的目标增速或在12%左右,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PSL、MLF等工具发挥的作用将更大。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会议还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提法,在稳健后面增加了“中性”二字,这意味着发生了明显调整。保持经济稳定依然是重要目标,但是资产泡沫和风险事件越来越成为危及经济稳定的因素,因此要遏制这些情况。

如果说去年的金融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为“股市加杠杆”,那么今年的金融风险就主要体现为“债市加杠杆”。

花旗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债市风险已成为不能忽视的风险点之一。近几年,由于国内经济体整体收益率下降,为了寻求较高的收益率,债市成为很多机构,尤其是银行理财和基金的投资方向,由此,债市规模越来越大,呈现出牛市态势。与此同时,不少机构还运用加杠杆的方式来寻求更高的回报,但是杠杆越加越高,加剧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近一个月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两次波幅较大的剧烈调整,正是央行主动运用“锁短放长”的流动性调控手段,引导市场去杠杆的结果。今年9月,在时隔7个月之后,央行先后重启了14天期逆回购和28天期逆回购。与此同时,央行也增加了更长期限的MLF(中期借贷便利)的投放,比如1年期的MLF投放。

“债券市场对价格非常敏感,央行重启28天逆回购则释放了很强的引导资金成本上升的信号。以前银行间市场利率稳定在较低水平,很多机构靠拆隔夜资金加杠杆也能获得很稳定的收益,几乎没有风险,但是利率一旦提升,整个市场预期一下子就变了。不少机构被迫去杠杆。”一位国内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记者坦言。

业内人士表示,经过了最近一个月的市场调整,机构杠杆已经被打掉了不少。而在明年,央行仍然会高度重视市场风险因素,把握好货币供应的阀门。今年广义货币M2目标增速为13%左右,不过前11个月M2实际增速是11.4%。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日前表示,预计明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不会超过12%。他说,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这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

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不少人士认为PSL、MLF等工具将发挥更大作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未来,货币政策可能仍会更多运用PSL、MLF等工具,这种工具定向效果更好,能够针对支持的方向做更多倾斜,优化信贷投放结构,真正把信贷投放给需要支持的企业。

刘利刚也表示,明年央行将有目标的注入流动性,比如,延续今年通过对政策银行的流动性注入来支持实体经济和“一带一路”基建投资的做法。不过,他也表示,货币政策会维持中性,但是如果资本流出规模增大,不排除央行运用降准的方式来注入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回归中性,意味着货币政策比起过去两年稳健偏松的基调会有所收紧,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会收得过紧,以防引发市场动荡。“今年流动性收紧也是逐渐的,并不只是年底这一下子。实际上,今年每个月都会有一周感觉到资金面比较紧,这和去年整体宽松的情形很不同。”上述国内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说。他还表示,一旦市场利率接近“极端风险点”,央行也会通过各种方式释放稳定信号。

另外,从防风险的角度出发,监管层预计将继续通过各种政策逐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而非仅仅通过变相“加息”这一种方式。比如,央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正式把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