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新三板挂牌企业冲上一万家 是新经济蓬勃之象征

这是个标志性的日子,12月19日,新三板挂牌企业家数正式冲上10000家!从偏安于中关村到向全国开放,从无人问津到蜂拥而来,从协议转让到开创做市制度,从200家到10000家,从几无融资到如今2525亿元募资总额。

新三板挂牌企业上万家
新三板挂牌企业上万家

新三板最近三年多的跨越式发展与升级,殊为不易。这既是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之果,亦是新经济蓬勃之象征。万家规模,半数出自2016年。这一年是新三板扩容大年,也是新三板市场调整与蛰伏之年,更是新三板在动态发展中蓄势谋变之年。

其实变革已初现端倪:从限制类金融企业挂牌到分层制度落地,从整饬再融资乱象到多维度加强监管,从呼吁加强新三板投研力量到允许私募机构做市,变革发生在诸多层次与环节。

站在万家之上展望未来,全国股转系统高层人士昨日向上证报记者表示,10000家将是新三板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市场在迅速做大挂牌数量规模之后,将步入扶优汰劣、更注重差异化服务的重质时期。

大扩容之年

新三板挂牌企业万家规模,半数出自2016年。挂牌大军中,逾94%都是中小微企业,平均成立年限9.85年。“新三板就是一块注册制的试验田,其意义及变化将在未来数年内彰显。”早在2年前,中科招商董事长单祥双就如此对上证报表示。

两年不到,已经在数量上发生了巨变。据股转系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新三板挂牌公司刚好10000家,总股本5698亿股,总市值约3.87万亿元。

挂牌数量的井喷无疑与门槛较低相关,但更深层的背景则是,新三板市场背靠广袤的新经济腹地,这给予了她源源不断的能量。据安信证券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10月至今,企业申报挂牌新三板的数量连续13个月维持在上千家的高位。甚至少数月份期末申报挂牌数量达到了2000家,增速极为迅猛。

挂牌大军中,逾94%都是中小微企业,其平均成立年限9.85年。挂牌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5.63%,较全社会研发强度高出3.53个百分点。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挂牌公司(剔除金融业)平均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3.55%、34.61%、21.44%,盈利覆盖面稳定在75%至85%之间。

不过,汹涌的挂牌潮之下,已经出现了围城现象——越来越多优质企业转战IPO——2015年只有49家,到2016年已达230家,当然还有更多企业蜂拥登陆新三板。

大扩容出现的一些乱象亦引起了监管层重视。多家挂牌企业及券商挂牌部门人士向记者表示,下半年以来,股转系统对企业挂牌的门槛有抬高趋势,监管层正从质的角度加强对拟挂牌企业的审核。

9月9日,股转系统发布《关于挂牌条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解答(二)》,其中提出“对挂牌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以是否为科技创新类公司为标准,分别对两类企业的财务指标提出了一定要求,并将“主营业务中存在国家淘汰落后及过剩产能类产业”的公司拒之门外。大扩容的2016年,新三板还出现了估值调整与分化现象。

股转系统2015年度报告显示,全年市场整体市盈率为47.23倍,换手率达53.88%;而综合申万、华泰、安信等各家券商分析师给出的2016年度数据,市场整体市盈率约25倍左右,换手率则低至20%到30%。大量企业一二级市场估值腰斩,从而也导致了不少企业融资难、投资机构退出难。

不过,也有部分企业股价一骑绝尘,走出大牛形态,如明星公司西部超导、华图教育、安达科技等。

与挂牌数量急剧攀升背离的还有做市积极性。2016年1月,新增协议转做市的企业数量高达154家;而3月至今,该数字逐月下滑至寥寥十几家。安信证券报告显示,做市转让挂牌企业成交占新三板比重也出现明显下滑,2015年末高峰期,做市转让挂牌企业成交占比约七成,2016年至今,该成交占比最低已经下滑至四成。

“挂牌数量大增,但做市商家数却几乎不变,我们券商也独力难撑啊。”有券商交易员如此表示。值得期待的是,私募做市的脚步声已经日渐清晰,做市制度的这一异质扩容,有望在2017年打破新三板沉闷而低迷的交易格局。

再融资沉潜

与去年相比,2016年新三板的再融资有所退潮:5至10月期间,月度定增融资额连续低于100亿元,10月的融资额更是降至冰点,仅为47.91亿元。新三板的井喷式发展,离不开融资这一核心功能之发挥。正是看到新三板的再融资如此高效便捷,才有诸多中小微企业蜂拥而来。

“没有新三板,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迅速发展。”新三板明星股安达科技高层曾如此表示。安达科技业绩迅猛增长与股价一飞冲天就发生在得到新三板再融资后短短一年间。

根据股转系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9日,2016年以来挂牌公司共完成2705次股票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1167.56亿,平均单次发行融资逾4300万元。上述的再融资成绩单,是经过了市场调整及监管层挤水分之后的成果。

与去年相比,2016年新三板的再融资有所退潮。数据显示,2015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只有2016年挂牌数的一半,但再融资募资金额却超过2016年,达1216亿元,平均单次发行融资4741万元。

与A股市场相比,今年创业板的一级市场融资总额达2022亿元,远超新三板千亿规模。而在2015年,新三板融资额超越了创业板全年融资额曾引得整个业界的咋舌。

从单月数据来看,2015年新三板融资额基本维持逐月递增的态势,至当年11月达到顶峰——211.59亿元。2016年以来,新三板融资一直未能恢复如此鼎盛状态。今年1月至4月,新三板单月融资额延续了去年的“惯性”,维持在100多亿元的区间,5至10月期间,新三板月度定增融资额连续低于100亿元,10月的融资额更是降至冰点,仅为47.91亿元,直至11月份才重回至126.59亿元的规模。

“这表明,新三板市场的融资规模并没有紧随挂牌公司家数的增多而同步增长。”某私募人士表示。

对此,鼎锋明德投研总监陈宗超向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鼎锋明德参与了一些新三板定增,下半年投资进度放缓。到了四季度,形势又有变化,原因是第三季度市场整体下滑,很多新三板公司的估值已经下滑到合理的投资区间,适合‘捡漏’了。”

从单个公司的募资规模来看,与去年九鼎、中科招商等动辄超百亿元的募资规模相比,今年的新三板定增市场上单个企业的募资规模也缩水不少。暂列绝对金额榜首的是被南孚电池借壳的ST亚锦,共实现定增募资54.03亿元,是今年新三板唯一一家超50亿元的定增案例;其次是易建科技完成3次定增,共计募集资金31.34亿元;而获得华谊兄弟、红杉资本等知名机构投资的英雄互娱,则成功实现2次定增,共计23亿元,排名第三。

多家挂牌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企业定增越来越难。“通常而言,随着公司业绩增长,其最新一轮的定增价格要高于前轮。但2016年以来,即使定增价格持平或者略低,都一样难发。”某新三板公司董事长如此感叹。

有券商人士将新三板定增难归咎于流动性不足,导致参与机构感觉退出难。但是,多家投资机构却认为目前的状况未必是坏事,流动性并不成为问题。“如果从一级市场价值投资的角度看,很多基金存续年限都超过5年,长期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退出可以通过IPO、并购或者新三板二级市场等渠道,退出问题也并非十分急迫。

之所以很多机构强调新三板的流动性问题,原因在于用主板二级市场思维运作新三板一级市场,其目的为赚快钱。这些急功近利的资金正是去年新三板最高点进入的炒作资金,他们的退出并非坏事。”国内某知名创投机构人士认为。

强监管促质变

“在新三板扩容至当前规模之后,所存在的风险放大效应势必又提升了一个层次,监管层更是深谙其中的隐患。从这一角度出发,后续的强化监管既有必要性又有持续性。”

回望2016年,大扩容导致了一些乱象,而乱象迅速招致了强监管。“有些处罚是‘秋后算账’,可以说今年是新三板监管大年。”有券商如此表示。从股转系统发布的各类监管公告来看,目标主体主要是违规挂牌企业和主办券商两大类。其中,资金占用、信披漏洞等成为今年的监管重点。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