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汇市期货纷纷陷美元危机 市场动荡加剧风声鹤唳

日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连破6.9关口、多个大宗商品价格创近年新高,而12月12日,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股债汇三杀的局面,金融市场波动大幅加剧的背景下,各家企业避险需求随之大幅上升,众多上市企业也不例外。

汇市期货纷纷陷危机
汇市期货纷纷陷危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08家上市公司发布“开展套期保值”类公告,投入金额达96亿元。其中,除了对钢铁、原油等商品进行套保外,还有30余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远期结售汇、外汇互换、外汇期货和外汇期权套保。

“很多企业此前便已开始套保,所以实际数量要远高于这一数字”,中大期货副总经理景川12月13日向记者评价道,人民币贬值预期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实体企业为了锁定生产成本、产品利润,必然会做出相应的避险动作,“这个现象在今年比较突出。”

套保生意经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不断走高,不仅让被朋友圈内的代购群体倍感焦虑,对于外贸型企业而言,也带来了动辄千万的汇兑损失。

“现在汇率波动这么大,肯定是要锁定风险的,如果不做就只能硬扛了。”西部一家有色行业上市公司人士12月13日介绍称。

据他介绍,目前公司是与银行签订协议,约定到期结算时的一个价格区间,若未来价格触及该价格区间,公司有权此前约定的规律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外汇,若未触及约定价格,公司则可以选择不行权,损失的只是少部分权力金,“相当于是将汇率锁定了。”

上述人士所说的模式,正是上市公司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武器库”中的一种,即外汇期权。

记者了解,除了外汇期权外,目前外贸类企业还掌握了诸如远期结售汇、外汇互换和外汇期货等一系列避险工具。

以三花股份(002050)为例,今年便计划开展不超过13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外汇套期保值业务,范围涉及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

相关数据显示,三花股份2016年上半年营收31.2亿元,其中国外销售收入为20.3亿元,占比高达65%。

而今年6月至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6.5829最高升至6.9210。

“国内外汇市场尚未完全放开,人民币市场体量较小,超大型企业受限于规模,往往会是市场造成一定冲击,锁汇也更加困难”,景川评价道。

更为直接的冲击,来自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问题。

自2015年底至2016年初,大宗商品市场见底后,原油、钢铁、有色等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反弹。

而上述品种均为最基础的工业原料,往往涉及数十条产业链,如纺织行业的上游,便涉及了原油、石脑油、MX、PX、PTA、聚酯、短纤和长丝等多个环节。

源头价格的上涨,下游生产成本随之攀升,若企业未通过套保规避风险,经营利润无疑将受到严重侵蚀。

如华英农业(002321),公司饲料的生产原料包括玉米、豆粕、豆油等,其采购成本通常占公司总体经营成本的50%以上。

而今年农产品涨幅远逊于钢铁,但是豆粕、豆油年内最大涨幅也分别达到51.1%和27.5%。

警惕投机交易

在今年汇市、期市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通过套保来锁定生产成本、减少汇兑损失的行为,无疑值得肯定,但是风险同样不可忽视。

理论情况下,套保会出现小幅盈利(期货盈利大于现货亏损)、小幅亏损(期货盈利小于现货亏损)、不赢不亏(期货盈利等于现货亏损)三种情况。

换言之,只要企业严格执行套保方案,公司生产成本、利润会维持相对稳定,而不会出现较大幅度变化。

但是,问题便在于企业能否严格执行方案,而不是转为投机交易。

“此前营业部有位做钢铁生意的投资者,刚入市时只是操作螺纹钢,后来入金规模越来越大,看到哪个品种行情波动大,就做哪个品种”,郑州某期货营业部人士表示。

他介绍称,最高峰时,该投资者单日账户浮盈高达8000万,但是最终仍难逃认亏出局的命运。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