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朵兰:让维吾尔药走向世界 借力资本闯荡大市场
银朵兰,由维吾尔语演绎而来,意为“新药”。花白的头发,简约的深色工装西服,不显山不露水的银朵兰董事长李俊用平缓的语速,向调研组一行娓娓道来银朵兰如何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医药老国企发展成一个年经营产值过亿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并成功打开疆外市场,剑指邻国市场。

虽然鲜有企业家常见的挥斥方遒般的豪气,但李俊却在风轻云淡中展现出产业报国的远大抱负。作为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李俊这位地产大佬在接手前述医药资产时表示,“药业上的亏空,砸进房地产上的利润也要做下去,一定做好!我对新疆民族药业的信心始终不渝,这是一个朝阳产业,一份很好的事业。”
一言九鼎。数年间,李俊累计用房地产5500万元的利润投向银朵兰。这份信念、这份坚守、这份担当所透露出的远见卓识,如今得到回报。银朵兰已经成功登陆新三板,并发展成为新疆首家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的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单位。
力排众议做维吾尔药
银朵兰的前身是1969年成立的国企乌鲁木齐制药厂。该厂2001年改制前,长期亏损运转,随时面临破产倒闭。危难时刻,李俊接手。
药厂改制重组后依然困难重重,产品结构单一。李俊毅然决定调整产品结构,淘汰缺乏竞争力的化学药品,开发维吾尔药。这个决定震惊了新疆医药专家和同行。业界质疑基础研究、市场前景都难以预期的维吾尔药能否支撑一个企业的发展?
“决策者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是一旦确定目标,就要力排众议,勇往直前。”李俊如是说。李俊亲自“挂帅”,赴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找医药专家谈合作。“有一次去北京开会,我早上坐飞机去,晚上就坐飞机回来了,一天来回飞了10多个小时。心里有事,着急啊!”李俊说。
在多次奔波之后,银朵兰终于与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公司自2005年首次申请专利以来,累计申请各项专利近30项,获得专利21项,成为新疆对维吾尔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申请及保护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
在“调结构、去产能、转方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民族药发展也逐步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2016年下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到2020年,自治区将建成5-10个中药民族药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努力实现中药民族药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俊的带领下,银朵兰确立了以感冒类、风湿类、皮肤类维吾尔药产品为主导的多元化产品结构。目前,银朵兰共有维吾尔药产品12个,全国独家产品2个,国家医保品种4个,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产品2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个,新疆名牌产品1个。公司拳头产品复方一枝蒿单品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
银朵兰的年经营产值从2012年起连年增长,已从2012年的5405万元增长至2015年的9157万元。2016年预计全年实现经营产值1.20亿元,同比增长30%。
引领维吾尔药产业化
千百年来,新疆的高原、森林、草原、荒漠气候多变,孕育了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维吾尔药作为新疆民族医药的瑰宝,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神奇疗效。产业化是维吾尔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经之路。
回顾致力于发展维吾尔药20多年的历程,李俊感慨:“我深深地感到维吾尔药是新疆的一宝,维吾尔药产业有希望做成新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银朵兰形成了《以振兴民族药为己任的维吾尔药产业化管理》创新成果,荣获了自治区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产业政策对维吾尔药产业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银朵兰的维吾尔药产业化走在了前列。目前,公司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研发—中药材种植—工业化生产—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公司在新疆建立了15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从源头上保证了药品质量的安全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银朵兰投资2亿元建设现代化维吾尔药生产基地,规模位居同行前列。公司近50年的制药历史,培养了一大批责任心强、技术硬的研发团队、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李俊说:“这是我们银朵兰最宝贵的财富”。银朵兰得以成为新疆首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企业。
记者在该基地看到,公司引进的中药自动化提取生产线、喷雾制粒机、自动包装生产线等设备分布在一尘不染的车间内。公司副总经理陈菊表示,这都是业内领先的设备,保证了药品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公司以GMP长效管理机制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全过程实施三级质量监督,近5年公司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100%。
研发与品牌是银朵兰推进维吾尔药产业化、开拓市场的关键。公司登陆新三板后,有了信用背书,银行授信额度由挂牌前的1500万元左右增加到2016年的3500万元左右,2017年争取增加到5000万元左右。